凯特王妃访问哪些国家
婚后第一年:加拿大,美国(北美洲)婚后第二年: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南亚一些小国(亚洲)跟乔治:澳大利亚,新西兰(大洋洲)怀夏洛特:美国
黛安娜王妃有过什么惊人的事迹
我对黛安娜王妃的事迹所知不多。虽然对于她的善良,美丽,时尚的品位和对于传统的反叛精神有所耳闻,但也没有过多的崇拜。
她最终因为某种无人能够确定的原因(或者根本没有原因的)死于一场有狗仔队参与的追逐的车祸中。这让我这个潜在的新闻界的从业者汗颜。
《女王》是一部描写黛安娜的死亡对于英国王室所带来的冲击以及王室如何摆脱公众的信任危机的影片。
鉴于威尔士王妃在世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不过不客气的说,她的形象却恰恰是新闻媒体所塑造出来的——我原先以为这会是又一部扭曲伊丽莎白女王和英国王室的影片。起码在电影的最初十几分钟里我仍然这么认为。然而,事实正好相反。英国王室大概是整个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
在影片中,女王及其家族成员对于黛安娜或许是有个人好恶上的不友好,但我们能对于这说什么呢,因为她是女王,我们就有权利要求她喜欢任何人吗?但是他们之间的不愉快却被我们这些旁观者和媒体夸张了,甚至成为了一种阴谋和迫害。在黛安娜接受的一次采访中,她说自己的存在对于王室来说是一个威胁。可见,就连她自己对于这种不愉快也是及其不满的。不过,这样的不愉快并非只存在于英国王室和黛安娜之间,它可能是存在于我们任何人之间。且,这样不愉快,我们难以用合理和不合理来进行界定。只是一种无奈的存在而已。
然而,这样的一种个人之间的不和谐如何在公众的心目中演变成一种戏剧性的战争呢?毫无疑问,传播媒介(不止新闻界)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伊丽莎白女王为核心的英国王室代表着英国最正统的传统:坚忍,果决,保守,礼仪。他们的地位和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吸引力是天赋的。
而黛安娜如何获得了在公众的视野中和王室分庭抗礼的地位呢?黛安娜说自己从这场婚姻中一无所得。显然她是错的,如果她没有威尔士王妃(或者说前王妃)这个地位,显然她难以进入公众的视野。而即使她和查尔斯王子离婚之后,她已经不再是英国王室的成员,在人们心目中,她是英国未来的国王的母亲,也仍然是英国的王妃。正因为她的这个地位,她可以接触各界名流,有机会从事各种慈善和时尚事业。
当然,她自身的和王室的传统行径格格不入确实是个问题,但这才是她的特点所在,这才是吸引媒体注意的所在,而经由媒体的加工,她才成为了公众视野中的形象,美丽时尚,善良且现代化的化身,是真正的公主。而天知道,或许黛安娜只是一个不甘寂寞,和所有迷恋流行文化的年轻人一样的女孩子而已。
但显然我们是用一个完美的模框套在了这个女孩子身上。并赋予了她一种我们希望她完成的使命——塑造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完美的标准。
然而,她既不能顺从王室的规矩,显然也没有任何理由顺从公众的期待。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人,一个有自己的需求并不能满足所有公众要求的人。
她要追逐自己的人生。
这样对于公众的期待的又一个反叛大概使她愈加的具有新闻价值——她既不属于王室的阵营也显然不能顺从公众的愿望。
这也使得她具有了悲剧性的色彩——从始至终她都是孤独的吧,我想,即使她投身于慈善事业走进群众中的时候,也难以从人民自发的亲密态度中得到多少安全感。
最终,她有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在和赋予了她巨大声望的媒体的一次不愉快中。
王室的沉默是有道理的,在王室中,她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当然并不是不近人情的冷漠,女王仍然感到震惊。她已经不再是英国的王妃了,和王室除了两个王子的母亲之外任何关系都没有。所以女王认为应该给她一个宁静的安排,一个低调的私人葬礼。这在冷静的今天看来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伊丽莎白女王显然低估了自己和黛安娜之间的私人的不愉快在公众中的影响,以及自己其实是在这场较量中处于下风——这符合她一贯的低调和保守风格,比之时刻处于镁光灯下大谈家事的黛安娜来说,绝对是不利于她的,然而她却相信自己的人民的判断力。
在王室的低调之中,人民狂热了。对于这样的狂热,冷静下来思量,确实有些匪夷所思。然而它实实在在的发生了。首先是媒体表达了它们的不满(事实上熟悉媒介操作的人大概都能看得出来,这既是一种政治立场上的不满,也是一种刻意的挑拨)。新当选的布莱尔政府利用了这种挑拨,甚至火上浇油,以此拉拢人心。然后所有人都认为黛安娜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罪魁祸首成功的转嫁到了王室头上。这种无穷尽的推导出来的因果关系用在这样的责任追究上实在是有些错的离谱。
虽然在王室眼中黛安娜已经是一个普通的英国公民而已。而在人民眼中,她还是王室之中的一员,一个完美的王妃,人民的偶像。所以她应该得到她应有的尊重。布莱尔的“人民的王妃”的评价,成功的煽动起了人民的正义感。是的,她是人民的王妃,所以我们应该为她找回她的尊严。(这是个绝妙的比喻,作为人民的王妃和作为上帝的女王之间的对立)
于是,花海,大规模的自发的悼念活动,对于王室的冷漠态度的谴责。在这样一种举国悲痛的气氛中,王室的罪责似乎是毫无疑问的。毫无争辩的余地。
而伊丽莎白女王则承受着另外一种孤独的痛楚。这个英国君主制下最伟大的王,这个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国家的女人,这个从来不违背人民的意愿的领袖,不得不面对着因为自己不喜欢另外一个女人而带来的人民的反对。有四分之一的人甚至要求废除她。
公开的致歉和赞扬。
降半旗(白金汉宫从来没有旗帜,而且四百年也从未有过的)。
王室标准的葬礼(皇太后说,这本来是给我自己准备的)。
为了重新赢得人民的信任,这些在伊丽莎白看来毫无正当性可言的要求(但在人民看来是非常值得的),她全部接受了。并且作的相当好。布莱尔首相也不得不佩服她的坚毅,并从她的最初的反对者变成了她的忠实伙伴(电影中如此,不知现实如何)。是的,她就是如此生存下来的,毕竟,她是人民的女王,她需要向人民和上帝负责,她记得她的登基誓言。
最终,王室度过了这场危机。大概黛安娜在天堂也不会想到她的死亡给她痛恨的英国王室带来了怎样的麻烦。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刻意仿制记录片的宏大叙事。只是追踪着几个人的个人的生活细节。
然后我们看到,当我们从这场我们以为是所有人的事件中抽离出来,看一看其中最重要的几个人的时候,我们的大多数是多么的不冷静和强人所难。
影片告诉我们,这样的个人之间的不和谐如何演变成了一场世界性的争吵。而这只是个人之间的不愉快。女王和王室才是受到了不公正的一方。
事实如何,我们不知道,起码电影是这样说的。
究竟如何,可能只有上帝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