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坊博物馆营业时间? 元代南戏跟宋代南戏区别?

60 2025-04-01 13:08

一、南坊博物馆营业时间?

南宁博物馆营业时间:周二至周日开放时间09:00-16:30,逢周一闭馆。

南宁博物馆(Nanning Museum),位于广西省南宁市良庆区龙堤路15号(滨临邕江,龙堤路与宋厢路交汇处)。南宁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总建筑面积达30800平方米,是以教育、展示、收藏、研究南宁历史文化遗产为主的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南宁博物馆展厅面积12000平方米,有藏品12429件(套)、珍贵文物396件(套),藏品时代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类型分为玉器、陶瓷、书画、编织品、金属器、杂项等。南宁博物馆建有地下1层,地上4层,共设有五个常设展、两个特展厅、两个临展厅。

2018年9月,南宁博物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定为第三批国家二级博物馆。2019年10月,南宁博物馆被认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二、元代南戏跟宋代南戏区别?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和北杂剧相对。其流行于温州(永嘉)一代,因此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其产生于南宋,是在北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诸宫调,唱赚,地方俗曲歌舞等逐渐形成的戏曲形式。

在元末明初到清中叶,南戏取代北杂剧的地位,成为戏曲创作的主要形式,明清时被称为传奇。

三、南戏起源?

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四、南戏 朝代?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传统戏曲剧种。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五、南戏鼻祖?

是高明(1305-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元代戏曲作家。

被尊称为“南戏鼻祖”的高则诚,生于元末卒于明初,是瑞安市南滨街道柏树村人,他把宋代戏曲《赵贞女蔡二郎》和鼓词《琵琶记》加工改编成大型剧本《琵琶记》,使其具有反封建统治、反科举制度的鲜明主题。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南戏在湖北一带又称之为南曲,以长阳南曲尤为突出,它是土汉文化交融发展的艺术结晶。

六、为何称为南戏?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戏剧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即“明清传奇”)。

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七、名词解释,南戏?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戏剧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即“明清传奇”)。

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八、南戏属于什么文体?

南戏的文体属于说唱文学代言体,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汉族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

九、南戏的发展历程?

南戏是中国的百戏之祖。“百戏之祖”并非昆曲,昆曲源于昆山腔,只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并不能代表弋阳腔,海盐腔和余姚腔。南戏的产生时间,实际上早于北曲杂剧。明代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2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赵闳夫是宋光宗赵惇的同宗堂兄弟,他发榜文禁止南戏演出,说明当时南戏的影响已经较大了。徐渭《南词叙录》则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可见南戏大约在宣和之后即由温州的艺人创立,到宋光宗朝已流传到都城临安(今杭州),盛行于浙闽一带。在1268年(咸淳四年),更有太学生黄可道创作的《王焕》戏文,盛行于都下。到南宋末年,南戏已扩展到江西南丰等处,元刘埙《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说:“至咸淳(1265~1275),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可知当时戏文颇受民众的欢迎,但文人士大夫把它排斥在“正音”之外。

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勾栏瓦舍遍布,为众多民间伎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宋室自南渡之后,定都临安,宗室勋戚、文武百官纷纷南迁。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宋高宗在南渡之初,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温州,以“州治为行宫”(《温州府志》),甚至把太庙也迁来温州(《宋史》)。北方士绅平民,纷纷随之来到温州,温州人口在短期内骤增一半。城市消费人口与日俱增,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是,诸色艺人也纷至沓来,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

十、南戏活化石?

莆仙戏。

莆仙戏,婉转吟唱,曲调悠扬,是中国现存古老剧种之一。

它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现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的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为“莆仙戏”。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莆仙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