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部的闽江口,东临大海,自古以来被誉为“环山、沃野、派江、吻海”。《山海经》称:“闽在海中。”顾炎武也说:“海者,闽人之田也。”正因为这样,福州地区海外交通发达较早。
志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曾遣水军至闽江口造战舰,故长乐有“吴航”之称,这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连江县浦口乡山堂村发掘出土的战国时的独木舟,即是江河及近海所用之舟,可以作为实证。
越王无疆为楚所败后,其后裔有一支就是从海上进入闽中的。汉武帝为平定馀善的叛乱,水陆并进,水路从杭州湾发兵,由横海将军韩说率水军浮海从东冶登陆。东汉时,中国南方“旧交趾七郡(包括粤、桂、滇及越南等地)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当时,东冶港不仅与台湾、琉球已有往来,而且开辟了远至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地的贸易航线。三国孙吴在东冶建立造船基地,置典船校尉,监督谪徒造船。同时,在连江、长乐等地设立船屯。唐代,福州和泉州成为国际贸易港。五代,王审知积极发展海外交通,派人去苏门答腊招徕海中番客,“尽去繁苛,纵其交易”,使福州、泉州两港的贸易超过了杭州和广州。
宋代,福州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已成为繁华的港口城市和全国造船业中心。明代,福州是全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郑和七次下西洋,屡次进入福州港候风补给,更促进了福州与海外的双向贸易。明成化十年(1474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移驻福州后,福州成为中国朝廷与琉球往来的唯一港口。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之,福州形成大宗货物的集散地,曾列入全国“三大茶市”和“三大木材输出地”之一。清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建船政之后,福州更全面地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和人才的交流。
正是这样,闽人自古远涉重洋,旅居海外。早在汉代,就有先民移居菲律宾群岛。唐代,已有先民到东南亚和日本经商,其中少数人定居了下来。五代闽国时,去印尼、越南、印度经商、做工的人增多。南宋末年,不少人更因战乱迁徙海外。明代,沿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去东南亚谋生的更多。明末清初,因“迁界”又有许多人避居越南、日本和东南亚。至鸦片战争前,福州旅居国外的华侨约有几万人。抗日战争前,福州旅外华侨已有二十多万人。至今,福州籍海外侨胞和华人达两百五十万人,分布东南亚、欧、美、澳、非等五十多个国家或地区;还有旅台乡亲六十万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眷属达两百五十多万人。
因此,可以说海洋文化对闽都文化的影响是普遍而深刻的。加上福州长期处于省会位置,既是全省人才的荟萃之地,又便于吸纳全省文化的精华。福州文化在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派江吻海的意思是指不同流派,不同文化的相交相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