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岛的历史文化

极地旅行网 2023-04-03 12:59 编辑:admin 190阅读

1598年荷兰人来此,以荷兰莫里斯王子的名字命名为“毛巧档里求斯”。

1715年被法国占领,称其为“法国岛”。

1810年英军占领毛里求斯岛。

根据1814年巴黎和约,成为英国殖民地,并恢复原名“毛里求斯”。

从1842年起,英国从印度运入大批移民从事垦殖。

在毛里求斯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压力下,1961年7月英国被迫同意毛实行“内部自治”。

1968年3月12日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1992年3月改行共和制。

独立以来一直实行多党民主,坚持多种族的团结、和睦与文化多元化。

毛里求斯岛的风俗习惯与中国传统崇拜神灵大同小异,受祖辈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较深,他们祭祀祖先、烧香拜佛,清明扫墓等活动在毛岛十分普遍。

他们膜拜的神灵中又以“关帝庙”的香火最为鼎盛。

这里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侨居在这里的客家人,可以是佛教徒,同时又是天主教徒。

华人中有90%是受过洗礼的天主教徒,其中又以客家人居多数。

这里的神父,既为佛教徒设立“关帝庙”和祭品,又为天主教徒在路旁设置马利亚神龛,以方便天主教徒祈祷。

还有升旗仪式。

早在19世纪70年代,漂泊到毛里求斯的客家人就开始在修建关帝庙的基础上成立会馆。

“仁风施异域,和气话中原”,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根,会馆还创办了中文学校,授课都用客家话。

新中国成立后,中文学校的师生们,甚至每天坚持在会馆前面的小广场升五星红旗。

梅州人擅长打乒乓球。

不想,岛国客家也有不少高手,常常拿全国冠军。

仁和会馆一到傍晚,就能看到白色小球四处飞舞。

以前客家人三餐都要做饭来吃,好应付繁重的体力劳动。

可在毛里求斯,人们大多按照欧洲的习惯生活:一天只吃两餐,中午那顿吃点饼干或面包就随便对付了。

无论是客家乡亲和南顺人,慢慢地也适应了这种节奏,只吃两餐的人越来越多。

吃饭也入乡随俗,很多的年轻人都喜欢用刀叉和盘子,慢慢淘汰了“筷子”。

在见面礼宽键仪上,华人也已经入乡随俗,都是按法国礼仪“贴脸”打招呼。

华人族群不大,婚嫁更成了头等大事。

在毛里求斯:遇到的人相互大都是亲戚。

于是,回老家找个新媳妇,在这里成了一种“时尚”。

陈媛媛是个客家女孩。

她嫁过来之前,在深圳的房地产公司做销售。

因为有个舅舅在毛里求斯,媛媛认识了丈夫。

在毛里求斯,她甚至觉得“这里很落后”,和深圳相比,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

由于毛里求斯居住有不同的种族,因此便 *** 了各民族的独特饮食习惯,例如印度咖喱、东非烧鸡、英国烧牛肉、客家梅菜扣肉等,岛上也盛产水果和海鲜,价钱相宜,种类繁多。

而且毛里求斯的餐馆环境非常不错,让人赏心悦目,在这样的餐馆里就餐是一种享受。

美食

毛里求斯的美食充分反映了浓厚的多元文化和多民族色彩。

其中尤以印度菜影响最大,咖喱和各种香料的运用极为频繁,如闻名天下的印度菜饭Biryani,就是应用米饭、土豆、番红花、乳酪、蔬菜及肉类制作而成。

由于受法国多年统治,法国菜在当地算是主流美食,但同时又受非洲菜和印度菜的影响,添加香料和辣椒,变成香辣风味。

作为著名渔港的圣路易港,海鲜自然非常丰富,如明虾、地中海章鱼等。

最为典型的毛里求斯菜是咖喱鸡肉大虾,大明虾先用炭火烤过,淋上肉汁和咖喱汁,旁边再搁上薄饼或白米饭。

闻名世界的百万富翁沙拉取自棕榈树的树心为原料,口感类似竹笋般清脆、细腻。

起先,这种树产量很少,只有百慎宽巧万富豪才吃得起,故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