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利尼西亚图腾含义
纹身(tattoo)是一种在皮肤上永久性地留下图案、文字或图形的艺术。世界各地的纹身文化各具特色,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传统纹身:传统纹身源于世界各地的部落、民族和文化。它们通常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如日本纹身、泰国纹身、菲律宾纹身和印度尼西亚纹身等。
2. 现代纹身:现代纹身融合了传统纹身的元素,但更具创意和个性化。这些纹身通常具有更抽象的图案、彩色纹身、反传统风格和极简主义风格等。
3. 自然纹身:这类纹身以动植物、风景或天文现象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4. 几何纹身:几何纹身通常采用简洁、抽象的图案,强调线条、形状和空间。这类纹身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
5. 复古纹身:复古纹身通常包括传统的动物、神话生物、肖像、花卉和几何图形等。这些纹身可以是单色的,也可以是彩色的。
6. 纹身肖像:纹身肖像是一种专门为某个人创作的纹身,通常描绘他们的肖像、家庭成员或偶像等。
7. 纹身文字:纹身文字通常用来表达情感、信仰、座右铭或者是某个人的名字。
8. 抽象纹身:抽象纹身没有固定的主题,更注重纹身师的个人创意和风格。这些纹身可能包括几何形状、线条、点、色彩和纹理等元素。
以上只是纹身类型的一部分,世界各地的纹身文化和风格都有很大差异。选择纹身时,最好根据个人喜好和风格来选择。
二、波利尼西亚文化
1、OK
这个手势的起源版本之一出现在1839年的美国媒体。波士顿报的记者开玩笑地打印出“OK”的字母。根据另一个版本,则是被佛教徒采用。
2、沙卡的标志
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手势的名字,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手势之一。根据一个版本的说法,它出现在夏威夷糖厂工人Hamana Kalili身上,在因事故失去了右手的三个手指后,他在火车上当起了保安,有一次,当他不得不表明“一切都很清楚”时,他握了握他的手。孩子们模仿他,这成了沙加的标志。人们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心为那个男人建了一座纪念碑 。
3、竖起大拇指
在19世纪,大拇指给失败的角斗士带来了改变生命的观点而得到了普及,向下似乎代表鼓励暗杀。Jean-Leon Gerome在他的作品“Pollice verso”中表现了这种情节。现在这个版本受到质疑,因为实际上,为了挽救被击败的人的生命,他把他的拳头向上。在斯拉夫村庄,竖起大拇指是一个好兆头,是生育力的象征。现在这种被人们从现实生活转移到互联网的姿态被称为“我喜欢它”。
4、罗马问候
这个姿势今天与纳粹主义密切相关,实际上它有百年的历史。这个手势被认为是国王和军事领导人欢迎他们的军团的方式。罗马式敬礼的现代变体因雅克路易大卫的绘画“霍拉提的誓言”而闻名。
5、击掌“High Five”
“High Five”手势来自于运动项目,并被认为首次出现在1977年的棒球比赛中。它来自两名取得了成功的组合:其中一人热情地举起他的手,第二个人不知道该做什么,只好打了他的手掌。球迷们喜欢这种精彩的姿态,慢慢这就成为了美国流行的姿势了。在美国,甚至有一个“High Five”的问候日,美国人在四月的第三个星期四庆祝。
6、Horned Hand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摇滚歌手的标志性手势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神奇动作。据信他可以抵御邪恶力量、邪恶眼睛和女巫。但在20世纪,“黑色安息日”乐队的主唱Ronnie James Dio是从迷信的祖母那里获得这个手势的。
7、“V”标志
“V”手势有一段奇怪的历史。在中世纪,俘虏弓箭手右手上的这两个手指被切割,以至于他们再也不能射击了。他们都知道这一点,所以在战斗结束之前他们通过向敌人展示完整的手指来取笑敌人,这是一种公开的无礼姿态。但现在可不是如此,它只意味着和平和胜利。温斯顿·丘吉尔帮助这个手势扩大了影响力。此外,该手势成为嬉皮运动的标志之一。
三、波利尼西亚 纹身
北方的纳努克 剧情梗概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南努克一有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用梭标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虽然对本片有过“摆拍”是否纪录片的争论,但毫无疑问本片仍是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更是世界纪录片的光辉起点。 [编辑本段]影片赏析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 上世纪20年代,拍摄北极或南极甚至非洲土著的探险电影非常流行。但是,弗拉哈迪第一次把游移的镜头从风俗猎奇转为长期跟踪一个爱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现他们的尊严与智慧,关注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并且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弗拉哈迪所开创的这种拍摄模式直到今天仍为纪录片工作者所尊奉。 拍摄纳努克一家 1884年2月16日,罗伯特・弗拉哈迪出生于美国密歇根铁山脚下,父亲是位探险家。弗拉哈迪回忆说:“当我长到十几岁时,总盼望着同父亲一起探险,我们常常一走就几个月,夏天划着小船,冬天穿着雪鞋。”1896年,弗拉哈迪跟随父亲来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区开采金矿,他喜欢这里天然的原始状态。后来,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的矿产学院,但没能毕业。据说学校认为弗拉哈迪没有成为专业矿业者的资格。大学时代也并非没有收获,他学会了拉小提琴――这是陪伴他一生的爱好,也遇到了未来的妻子――弗朗西斯・哈宾达。后来,弗拉哈迪三次去北极探矿,旅程的最后弗拉哈迪确实发现了一些铁矿,但开采价值微乎其微。他获得的唯一奖赏是加拿大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处小岛。他想把探矿中拍摄的胶片剪辑成一部探险影片。就在将要完成的时候,从桌子上掉下的烟头把胶片点燃了,弗拉哈迪也被烧伤。唯一幸运的是,他保住了生命。胶片烧掉了,他决定等到春天再一次去北方。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拍摄计划直到1920年才在法国皮毛商雷维永兄弟的赞助下实施。这一年,他已经36岁。哈德逊港的一间小屋是弗拉哈迪的住所,他找到优秀猎手纳努克一家作为主要拍摄对象。第一场拍摄的就是猎海象,拍摄前,弗拉哈迪对纳努克说:猎捕海象时如果有任何情况干涉了我的拍摄计划,一定要放弃捕杀;记住:我要的是你捕象的镜头而不是它们的肉。其实,当时爱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经不用鱼叉,而是用步枪。为了拍到更为原始的场景,纳努克才用他爸爸的方式猎捕海象。弗拉哈迪在后来的影片中一再重复这种拍摄方式,让人们用父亲或祖父的方式表演生活,商业的侵入、人与人的矛盾都被他挡在摄影机镜头之外。电影史家称弗拉哈迪为浪漫主义者。 把戏剧性引入纪录片 拍出第一批胶片,弗拉哈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冲洗,他的敌人是寒冷的天气。如何过滤混入水里的狗毛和爱斯基摩人衣服上的鹿毛同样是个难题。爱斯基摩人的房子是用冰块砌成的,叫伊格鲁。冰屋通常大约为12英尺宽,弗拉哈迪需要的却是25英尺。纳努克没造过这么大的冰屋,花了几天时间实验,却一次又一次塌下来,每一次倒塌,同伴们都轰然大笑。因为冰屋是黑的,纳努克用冰做窗户,还借用太阳的反光照明,这是爱斯基摩人在生活中的创造。纳努克教儿子射箭的细节淳朴动人,祖辈传统在劳动的间歇传递,简单的动作传达出父子亲情。冰屋在拍摄时被迫削去一半,因为没有照明,拍摄只能在露天状态下进行,纳努克一家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风里表演起床。结果要真实,为了真实不惜搬演,这是弗拉哈迪的信条,他把悬念和戏剧性引入了纪录片。弗拉哈迪在北极生活了16个月,胶片已经用完,准备动身回家,纳努克惘然若失,依依不舍。弗拉哈迪指着身边河床的石子说:“会有像石子一样数不清的人看你的电影。”几年之后,弗拉哈迪为一些杂志撰写探险游历的系列文章,并在妻子的协助下,于1924年出版了《北方纳努克》一书。弗拉哈迪在他的书中记录了爱斯基摩人在北极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在拍片过程中的种种趣事。影片拍完后,第一批观众就是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弗拉哈迪在书中这样描绘:“他们(爱斯基摩人)一直向后看放映机的光源,就像看银幕一样,我以为这次放映不会成功。突然一个人大喊:‘抓住它,抓住它。’他们以为海象真的会跑掉。当时屋子里一片混乱。爱斯基摩人在胶片中看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他们开始互相耳语,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忽然之间,他们仿佛理解了我所做的一切。”弗拉哈迪先把片子给派拉蒙公司,看完样片后经理走过来,和蔼地拍着他的肩膀说,非常抱歉,让观众去看这部片子是勉为其难的,“你到北方去历尽了辛苦,却落得这般结局,实在令人惋惜。”几经周折,最终还是法国百代公司同意发行。1922年6月11日《北方纳努克》在纽约首都剧场公映,一炮走红,观众如潮,一位评论家将《北方纳努克》比作古希腊悲剧。《北方纳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北极探险的结晶,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也为记录电影提供了一种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摄模式。《北方纳努克》是世界记录电影史光辉的起点。 听从灵感,再现往昔 派拉蒙公司失去了《北方纳努克》,现在想弥补,派人找到弗拉哈迪说:您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自己提个预算,请再给我们带回一个《纳努克》。弗拉哈迪认为在北方过了许多年,现在应该去相反的方向。1923年,弗拉哈迪带着妻子女儿和一个红头发的爱尔兰女佣,来到太平洋小岛一个只有百户人家的波利尼西亚村庄。由于传教士和商人的努力,岛上人已经开始穿西装。弗拉哈迪找到村里的酋长,要求他们穿上民族服装。为了制造高潮,特地让一个男孩纹身――当地人称为刺青,这种成人仪式几十年前就已经失传了。仪式前的舞蹈庆典和化妆活动也都是弗拉哈迪按照当地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搬演的。在这部名为《摩阿拿》的片子的拍摄过程中,弗拉哈迪开始尝试使用摇镜头去跟拍一个主体对象,当时还没有人用过这种拍摄手法。不仅如此,长焦镜头和特写镜头在他的影片中也同时被使用。在刺青一场中,当针扎进男孩的身体时,弗拉哈迪用特写镜头记录下了他脸上的痛苦神态,并把摄影机摇向他身边的母亲,把母子间的亲情在一幅画面中表现得至真至善。弗拉哈迪拍片有一个特点,就是毫不遗漏地记录下他感受到的一切,拍《摩阿拿》时,他的素材已经达到14万英尺。但他并不在乎,只要他的灵感存在,那么他的机器就不会停止。拍完的素材弗拉哈迪会不时地拿给村民们看。他们在椰子树上绑起银幕,放映工作样片,看完后,岛上的居民立即把感想告诉他。特别是那些还记得岛上古老仪式和生活习惯的长老们,不仅帮助弗拉哈迪再现往昔,还来检查他的片子是否有错误。《摩阿拿》并没有为派拉蒙公司赚到钱,即使采用“南海群妖的爱情生活”这样夸张的广告语。格里尔逊在《太阳报》发表评论说,“我不应该说哪些镜头是漂亮的,因为所有的都是那么美”。这里,他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这个词称呼纪录片,从此纪录片自立门户,直至今天。格里尔逊邀请弗拉哈迪拍摄一部反映英国工业化进程的电影。拍摄前,英国政府的某个上层人士想要看看稿本,可是弗拉哈迪从来没有写过剧本,他只好回到旅馆像隐士一样呆了几天。最后,他给了格里尔逊一打纸,第一页写的是:关于手工业者的电影,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第二页写的是:电影剧本――工业化英国的场景。此外什么都没有。弗拉哈迪非常喜欢伦敦。在英国拍片时,傍晚他常常去小酒吧喝上几杯,并讲述他早年在北极遇到的事情。尽管故事有时很荒谬,弗拉哈迪讲故事的天赋却无人能比。因为《北方纳努克》,弗拉哈迪获得了善于拍摄边缘人群的名声。1932年,高蒙公司制片人贝克决定冒险投资1%的公司预算在弗拉哈迪身上,拍摄《亚兰岛人》。弗拉哈迪来到爱尔兰西海岸三个岛屿中最大的一个,这里距离伦敦只有15个小时的车程。由于水源充分,他们决定把这里作为拍摄地点。岛上没有摩托车,没有电影院,也没有任何奢侈的东西。但土壤对于当地人来说比金子还宝贵。为了拍到亚兰岛人本来的生活面貌,弗拉哈迪从伦敦请来一位专家教居民用鱼叉捕鲨鱼。亚兰岛人的祖辈曾经这样捕鱼,但弗拉哈迪拍片的时候早已改用蒸汽轮船了。弗拉哈迪想把《亚兰岛人》拍成另外一部《北方纳努克》,但没能如愿,也许他没想到,《北方纳努克》是他十年探险与爱斯基摩人交往的结果,而《亚兰岛人》是为了拍摄而结识这些陌生的人们,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北方纳努克》是他无法超越的高峰。这部电影给亚兰岛带来了络绎不绝的游人,岛上人把曾参加过弗拉哈迪电影拍摄作为向旅游者炫耀的资本。《亚兰岛人》高超的摄影技艺赢得电影理论家保罗・罗沙的赞叹,但罗沙说,影片中的人物是“表演祖辈生活的蜡人”。
四、波利尼西亚人
6000~4000年前,O2a2b2a2b-AM01847/B451是古波利尼西亚人最初的父系单倍群,携带东亚母系B4a,发源于东亚沿海迁到台湾,再南下渡海迁徙,收留了部分印尼东部C1b2a1-M208、K-M9,通过美拉尼西亚群岛而迁到太平洋群岛,最终融合并形成了现代波利尼西亚人[4] 。
五、波利尼西亚神话
复活岛独自孤立在南太平洋中,位置十分偏远,距离她最近的一块有人居住的陆地,也在2200公里外。陆地面积仅有117平方公里。在她的周围,几乎没有什么岛屿,全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几个世纪以来在复活岛上生活的居民可说是地球上最孤独的人类,他们自成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
1722年荷兰探险家雅可布·洛加文作为第一个荷兰人登陆的当天,欣逢基督教的复活节,于是就将这个无名小岛命名为复活岛。1888年,智利政府派人接管该岛,说来也巧,这天又正好是复活节。之后来到的西方冒险家,无不对岛上林立的巨大石像百思不解,啧啧称奇,从此小岛便以耶稣复活的偶然之名,成为世界最伟大的奇迹之一。复活岛上那几百尊瞪大了眼睛、以神秘的目光注视着大洋和彼岸大陆的巨大石像,充满了原始野性的气息和质感,这一切给智利的西班牙型文化罩上了一层若隐若现的土著文化色彩,使她益发具有诱人的魅力。蓝蓝海水苍茫无际,湛湛青天幽远深邃,岛上的800多座让人无法解释由来与成因的石像更为她蒙上了一层十分诱人的神秘面纱,无数人都想揭开复活岛的种种谜团,去窥探她真正的面容。
有些学者认为这些石像的造型与墨西哥蒂纳科瓦的玛雅----印第安文化遗址的石雕人像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莫非是古代墨西哥文化影响过它,但墨西哥远离复活节岛有数千里,似乎没有可能。
甚么力量将6000多尊石像制成呢
另一个问题是这批石像小的重2.5吨,大的重50吨,有的石像还戴着沉重的石帽。一顶石帽约重2吨,如果把石帽戴到巨石像头上,起码都需要起重设备。它们是如何被制作者以采石场加工制造,又用甚么方法搬运到远处安放,使它们牢牢地耸立起来。前几个世纪岛上的居民还未掌握到铁器,这一切多么不可思议。另外,岛上的树木不生,连滚木滑动这种最原始的搬运设备也不可能存在,吊装装置又从何而来。再者,制造那600多尊石像起码需要5000个强壮的工人才完成。在几个世纪前,小岛上仅生活着几百名土著人,他们过着近乎原始生活,根本没有可能养活5000千工人,究竟是甚么力量将6000多尊石像制成呢 ? 种种神秘吸引着全世界每年20000多名游客来岛观光,给这个小小的、偏僻的南太平洋岛屿带来每年300万美元的收入
也许是宗教的力量,促使复活节岛上的居民创造出这种人间奇迹。但岛上的原始居民并未信仰任何宗教,他们直至19世纪后期法国传教士来到后,才渐渐接受并信仰罗马天主教。这些面对大海的雕像,又究竟代表着什么宗教,连世居小岛的居民都说不清楚。
这些世界罕见的巨大石雕究竟是代表什麼呢?是神?死去的部族首领?神秘的外来者?宇宙来客?还是活著的人?人们对此纷纷猜测不已。又是谁,在什麼时候,什麼地方,怎样雕刻了这些石像?它们是怎样运到海边,又是怎样放置到巨大的石头平台上去的?为什麼雕像的头顶要戴上一顶硕大的红色石帽─普卡奥?石帽又代表著什麼呢?是发式?还是头饰?
最後,这些石像又是什麼时候翻倒在地的呢?是什麼力量把它们推倒的?是相互敌视的民族呢?如果是大自然的伟力,那将是何种自然力呢?是地震?火山爆发?席卷一切的海啸?还是陆地下沉?这些疑问强烈地吸引著人们,人们也在认真地研究和思考著它们的答案。
一种说法是这些石像是岛上人雕刻的,他们是岛上土著人崇拜的神或是已死去的各个酋长、被岛民神化了的祖先,同意这种说法的人比较多。但是有一部分专家认为,石像的高鼻、薄嘴唇,那是白种人的典型生相,而岛上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亚人,他们的长相没有这个特征。耳朵长,哪种人也不像。雕塑是一种艺术,总会蕴含着那个民族的特征,而这些石像的造型,并无波利尼西亚人的特征。那么,它们就不会是现在岛上居民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这些雕像也就不可能是他们制作的。此外,人们在从另一个角度细细地分析,岛上的人很难用那时的原始石器工具,来完成这么大的雕刻工程。有人测算过,在2000年前,这个岛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在生产力非常低的石器时代,他们必须每天勤奋地去寻觅食物,才能勉强养活自己,他们哪里有时间去做这些雕刻呢? 况且,这种石雕像艺术性很高,专家们都对这些“巧夺天工的技艺”赞叹不已。即使是现代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干得了的,谁又能相信,石器时代的波利尼西亚人,个个都是擅于雕刻的艺术家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石像不是岛上人雕刻的,而是比地球上更文明的外星人来制作的。他们为了某种目的和要求,选择这个太平洋上的孤岛,建了这些石像。这种说法更离奇。为雕刻这些石像,岛上丢弃了许多用钝了的石器工具,谁会相信,比地球人更文明的外星人,会用这些原始的石器工具来完成这批雕像作品呢。
关于山上还有几百个未完工的石像,为什么没有把它们雕刻完毕,放弃在那里,专家们分析后说,这可能在雕凿中遇到了坚硬的岩石,无法继续雕凿下去而放弃的。因为当时用石制工具雕刻石头,在制造石器工具时,尽可能选用最硬的石块,但可能在雕凿中,也遇到很硬的岩石,雕凿不动,不得不放弃。因此,这些未刻完的石像,不是遇到什么灾变性事件突然停下的,而是在雕制过程中逐步被放弃的。其中一个最大的石像,高20多米,是复活节岛所见石像中最大的一个,因为末完工,现仍躺在山上的岩石上。可是岩石学家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解释说,也可能雕刻石像的人花费了很大的劳力和时间,把石像雕成并竖立了起来,却又被地震震倒了,再竖起新雕的,又被震倒了。雕刻的人认为这是上天或神的惩罚,不让他们再干下去,因此都停了下来。
现在,这些谜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
考古学家根据复活节岛上居民的语言特征,认为复活节岛人最初是从玻里尼西亚的某个群岛上迁移过来的。玻里尼西亚人又来自何方呢?曾经有人认为来自南美洲。现在,更多的科学家认为玻里尼西亚人来自亚洲东南部。古代的亚洲人从东南亚出发,经过漫长的岁月,途经伊里安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斐济群岛等岛屿,最后约于公元四五世纪到达复活节岛。
玻里尼西亚人到达复活节岛后,也将雕凿石像的风俗带到复活节岛上,并由于多种原因雕凿石像之风愈演愈烈。
据科学家考证, 复活节岛上的石雕像并不是代表神而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长或宗教领袖。在古玻里尼西亚人心目中,这些人具有无比强大的神力,可以保佑他们的子孙。
根据雕凿现场留下的运输遗迹分析,科学家们认为古玻里尼西亚人是这样运输石像的:在凿好的道路上铺满茅草和芦苇,然后用撬棒、绳索把平卧的石像搬到“大雪橇”上,再用绳子拉着“大雪橇”。至目的地后,也是利用绳索和撬棒将石像竖立在事先挖好的坑里。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穆罗曾带领岛上居民采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将7座16吨重的石像竖立起来。
科学家们还认为,大约在1650年,复活节岛上的两大集团——肥人和瘦人发生激战。被迫从事石像雕凿工作的瘦人起义,并采用迂回战术,突然袭击肥人,将肥人全部消灭。于是,石像雕凿工作也就中途停下来了。
六、波利尼西亚风格服装
1. 黑珍珠口感独特,适合喜欢Q弹口感的人,而且也可以搭配各种饮品,因此可以说黑珍珠挺好的。2. 另一方面,黑珍珠的价钱相对较高,并且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卖,如果你住在偏远的地方,可能不容易买到,这可能会对一些人不太友好。3. 综上所述,黑珍珠口感独特,适合喜欢Q弹口感的人,并且也可以搭配各种饮品,虽然价钱相对较高,并且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但总体对于大部分人还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