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尼西亚父系

极地旅行网 2023-07-13 09:38 编辑:admin 96阅读

一、波利尼西亚父系

毛利人(Maoris),新西兰的少数民族。属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毛利语,属南岛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有新创拉丁文字母文字。信仰多神,崇拜领袖,有祭司和巫师,禁忌甚多。相传其祖先系10世纪后自波利尼西亚中部的社会群岛迁来。后与当地土著美拉尼西亚人通婚,发生混合,因此在体质特征上与其它波利尼西亚人略有不同。19世纪初英国人入侵前约有20多万人,分为50个部落,有部落联盟。原始公社开始解体,阶级分化明显。社会以父系大家族公社为单位,有的开始向大家庭过渡。采用夏威夷式亲属制度即伯叔父与生父同一称呼,伯叔母和生母同一称呼,侄甥与儿女同一称呼。经济以农业为主,行刀耕火种;部分人从事渔猎和采集;手工业发达。殖民时期惨遭屠杀,人口一度锐减。1907年新西兰独立后,民族权利受到尊重,人口逐渐回升。现代毛利人已接受英裔新西兰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均已发生变化,多会讲英语,许多人进入城市当雇工。部落界限已被打破,民族意识开始形成。民族文化得到复兴和发展。  毛利人约于一千年前由太平洋中部,从传说中的哈瓦基乘木筏迁徙至此,并从此定居。今天,生活于城市的毛利人,依然继承了毛利的传统文化。他们对族人聚首的时刻,如葬礼尤为重视,分散各地的家人都珍惜会面的难得时刻,总趁机回乡。说毛利人一旦离开人世,便会与祖先会合,并凭着他们赐给的力量,赋予子孙精神力量与指引。毛利人极重视他们的传家宝物,如权杖、绿玉项链等,深信它们蕴藏看祖先的灵气。他们会将这些家传之宝传给世代子孙。过去,毛利人与他们居住的环境有极密切的关系,并创造及流传着许多相关的神话传说,如森林之神及大海之神等。透过传统歌曲舞蹈流传坊间,成为今日毛利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怀唐伊条约》的签订,保留毛利人的土地及其他资源的拥有权,使这种独有民族的文化精粹得以保存,现在成为新西兰一大旅游特色。  在新西兰,你会时刻感觉到毛利文化的存在,一个民族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生活。同样,其中毛利人的碰鼻礼和纹面广为我们所熟悉。  毛利人是天生的艺术家,尤其对音乐和舞蹈有独到之处。从传教士那里学习赞美歌的旋律和和声,再经过巧妙的运用,发展成毛利人明朗愉快的音乐。和夏威夷草裙舞类似的毛利歌舞,除了在罗沱路亚以毛利音乐表演外,在新西兰的节日庆典上,也是主要的。  除了音乐和舞蹈外,在美术方面,木雕也表现了毛利的文化特征,无论是独木舟上的雕刻,城塞村入口处的雕刻,集会场所前面及周围的雕刻等,皆充分显示了毛利人将雕刻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中。而目前这种木雕品已成为赠送他人的最佳礼物。  毛利人木雕工艺出众,石雕手艺也不错。最著名的是在新西兰绿石上雕刻提基神像,该绿石被毛利文化视为护身符,是非常珍贵的。  游客可拜访一户毛利族会堂,观赏毛利传统迎客仪式。每一户毛利会堂皆由家园的老树沃卡巴巴(whakapapa)所雕琢而成。  毛利人婚前的同居习俗  同居订婚在大洋洲的一些民族中也有流行,如新西兰的毛利人中就有婚前的同居的习俗。毛利人在到了结婚年龄之后,一般是先和自己相中的姑娘同居一段时间,如果男女双方感到可以在一起生活,那么经过父母同意,就可以举行婚礼了。  从这些流行于各民族的订婚习俗看,虽然订婚在婚姻中的作用对于各民族来讲都是为了确定婚姻关系,但我们从中难以找到一种适用于各民族的订婚礼仪,这些仪式各具民族特色,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构成了世界诸多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过,从以上我们所介绍的订婚习俗看,不管订婚习俗存在多么大的差异,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使婚姻顺利缔结。所谓纳聘订婚,同居订婚、交换戒指订婚、订婚后随夫姓等都是有预订的含义在内,从订婚在婚姻关系中的作用来讲仅仅表达的是一种占有的观念。  毛利人的待客习俗时间:  新西兰重要的少数民族毛利人,历经数百年沧桑后,在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同时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部落属地和血缘关系仍是维系毛利社会的重要因素。毛利人热爱歌舞,其传统舞蹈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哈卡舞。  这是一种决战前鼓舞士气、威慑敌人的舞蹈。新西兰著名的“全黑”橄榄球队在参加国际比赛时,每场都以哈卡舞开始,为提高此舞的国际知名度起到了很大作用。毛利人的迎宾仪式也很有特色。举行迎宾仪式时,全部落的男女列队两旁,选出一名跑得最快的男子跑到来访的客人面前。他打扮成武士模样,在客人面前做鬼脸、瞪眼、吐舌头,来加挥舞手中的矛或剑,样子很是吓人。  但千万不要误解,毛利人并无恶意,这种样子只是用来试探客人的,在今天,它已经是友好的表示了。客人不能回避,以表明他的来访富有诚意。有的毛利部落在客人面前投下一根精工雕刻的挑战棒,如果客人把挑战棒捡起来,则表示他是和平的使者,部落的妇女们就高声地欢呼、歌唱起来,跳起迎宾的哈卡舞。舞罢,由部落中最有威望的长者向客人致以毛利人最高的敬礼――碰鼻礼。按毛利人的习惯,鼻子碰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表明来宾受到的礼遇越高。  毛利人独特的风俗习惯――鼻吻  来到了毛利人文化村,我立刻被毛利人独特的风俗习惯所吸引,他们勤劳、热情、礼貌……  罗托鲁阿,一个拥有7万人口的小市。或许是曾经的地震与火山对这里的大自然有过最精心的雕镌,再加上这里特有的人文景观,使得小城成为镶嵌在新西兰北岛中部火山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里居住着2万毛利人,他们的皮肤略呈棕色,身体粗壮。尽管毛利人只占新西兰380万人口中的9%,在英国航海家库克发现太平洋中这块绿洲之前,他们却是这块土地上的最早居民  所幸,这里的英国移民及其后裔手下留情,才使新西兰毛利人没有像澳大利亚土著人那样惨遭大批被杀戮的命运。  社会文明进程到了当代,毛利人已经有了很好的生存条件。他们勤劳、热情、礼貌。  我们前往毛利人文化村的路上,陪同教给大家几句简单的毛利人问候语,并介绍了毛利人对待客人的最高礼遇鼻吻。远远地即看到毛利人在等候。负责接待的是位中年女士,就是人称“爱米”的专职接待员。“喀哦入哇!”我们几乎是同时发出这句刚刚向陪同学来的毛利语“您好”。  她带我们走进公园式的村落。首先看到一片陈迹:古时的草舍、岩洞、树屋、树穴、树哨、弯弓石器、大刀长矛……使人立刻产生在翻阅历史的感觉。进入一个手工编织大厅,毛利人正在干活,许多说不出名称的太平洋岛上植物都能被毛利人编成美丽的动物玩具和用具,那略呈灰色的扁厚而长的箭麻宽叶,经毛利人用铁梳一刮,雪白的叶筋就如尼龙丝,当即编织成小巧的坤包。在一个木刻厅,我们参观了传统雕刻。一个个毛利人在各自的位置精雕细作。  看得出,刀凿下的木质坚硬如铁。许多作品都是人物挂像,古代的,当代的,赏月的,打猎的,栩栩如生。我们边看边听介绍,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每一位毛利人对来客都显着得体的礼貌与微笑,没有人东张西瞧,更没有一人停下手中的活。  快要结束访问的时候,“爱米”已经和我们很熟。快要告别了,“爱米”在我近旁望着我,似乎是要说什么,我主动地告诉她:“I am chinese!”(我是中国人)她欢喜地大声呼叫:“Oh,Beijing!”记得她将北京重复两次,周围人此时都望着她和我。只见她端正地站定,目不转睛地微笑着望着我,右手轻轻抬起,此时的我,虽然觉得有点突然,还是十分礼貌地镇定一下,按照事先被告知的毛利人的礼仪,当女士示吻时,男士主动上前一步,抬起双手,张开双臂,两手轻轻搭上对方双肩,慢慢地,先是鼻尖,后是前额,看准对方的相同点,轻轻地贴靠。我十分成功地完成了与毛利人鼻吻的动作,尽管有点拘谨。鼻尖接触的一瞬间,身旁来自其他国家的同行者们的相机频频发出闪光,这闪光里似乎隐含着无声的羡慕。

二、波利尼西亚墓葬之谜是什么

1、万里长城

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长城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山海关长城、居庸关长城、嘉峪关长城等。

2、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建于前2580年,是世界上最大、最知名的金字塔,也是世界上质量最大的单一古代建筑。胡夫金字塔的四周还有一些王室成员和一些达官显贵的墓地,内部通道较为狭窄、坡度大,必须弯腰行走,且空气流通不畅。金字塔内包含着三个已知房间。其中一个是"国王室",里面有一具巨大的花岗岩石棺,人们认为它正是胡夫木乃伊的葬身之处,如今已是空空如也。

3、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是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整个博物馆以秦始皇兵马俑为基础,在原址上建立的遗址类博物馆。博物馆共有3个兵马俑坑和1个铜车马展厅。一号坑是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二号坑由战车、骑兵、弩兵混合编组。三号坑是军阵的指挥系统。铜车马展厅展出的青铜车马,使用了大量金银,制作精巧,被誉为“青铜之冠”。

4、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古城,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一座神秘古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7年还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佩特拉古城几乎全是在岩石上雕凿而成,由于岩石带有珊瑚宝石般的微红色调,所以又被称为“玫瑰古城”。进入古城的路分为两段,一段是长约1.2公里的大道,另一段是长约1.5公里的“蛇道”。

5、罗马斗兽场

古罗马斗兽场建于公元72至80年间,是罗马最具地标性的建筑。它曾是古罗马帝国供给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可以容纳近五万名观众。从外观上看,它呈正圆形,共有四层,目前仅一层的一部分和第二层向游客开放。在二层可以看到整个斗兽场的内部结构,是拍照的好地方。

6、复活节岛石像

复活节岛以约600座以上的大石雕像闻名于世。石像之谜一直吸引着众多考古学家,希望能够破解谜团。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屿,岛上居民以波利尼西亚裔为主,几乎全居住在西海岸的安加罗阿村庄中。岛上的主要景点有:拉诺拉拉库、阿胡通伽利基、拉诺卡乌火山湖、拉帕努伊国家公园、拉诺廓火山、阿纳凯海滩、塞巴斯蒂安博物馆等,除了逛景点外,复活节岛上还有许多特产、纪念品以及一年一度的“鸟人节”。

7、奇琴伊察

奇琴伊察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州南部,是古玛雅文化和托尔特克文化的遗址。城邦还有千柱群广场、武士庙及庙前的斜倚的两神石像等古迹。南侧老奇琴伊察建于公元七至十世纪,具玛雅文化特色,有金字塔神庙、柱厅殿堂、球场、市场和天文观象台;北侧新奇琴伊察为灰色建筑物,托尔特克文化特色突出,有库库尔坎金字塔、勇士庙等。

8、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它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是宗教政治的中心地。来到这里并不需要特别的游览攻略,只需要随着人群拾级而上,就能依次路过每一个古希腊神迹。现存的遗迹主要有:卫城山门、雅典娜女神庙、帕特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等,和一座现代建筑卫城博物馆,以及露天剧场、音乐厅等各种艺术设施。

9、柬埔寨吴哥窟

吴哥窟位于暹粒以北6公里处,始于公元802年,是古高棉王朝遗址。吴哥窟其实是整个建筑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细节最为精美的寺庙,实际上它还包含了大吴哥(通王城),小吴哥以及周边多处遗迹遗址。吴哥窟因其宏伟的建筑规模、精致的石刻壁画以及神秘的身世背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吴哥窟成为了世界各国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

10、马丘比丘遗址

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境内库斯科西北方向,整个遗址被热带丛林所包围,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马丘比丘是众多“一生中不可错过”旅行排行榜上的常客。整个遗址被分成城市区和农业区,两区之间由巨大石墙分隔,共有包括神殿、圣坛、公园、住宅在内的建筑140个,还有众多喷泉和完整的水利系统。

三、波利尼西亚土著

国际土著事务工作组出版物《 2019年土著世界》中的63个国家的分析表明,在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中,格陵兰岛是土著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格陵兰岛因纽特人几乎有90%的人口自称Kalaallit,其他土著人民占比高的国家在南美,中美洲,中非和东非。

法属波利尼西亚由80%的土著波利尼西亚人组成。在这个小岛国中,总共只有275,000人。相比之下,亚洲的土著人口要大得多。从绝对数字上看,中国是土著人口最多的国家。西藏人,维吾尔人,壮族和其他52个公认的群体将近1.12亿土著人民占总人口的8.5%。印度有1.04亿土著人民(占人口的8.6%)。

相比之下,美国原住民人口介于250万至600万人之间,占人口的0.8%至1.8%。加拿大的原住民比例略高,为4.9%(170万人)。

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式承认土著人民的权利,但其中许多国家原住民的生活条件仍然严峻。虽然土著人民占世界人口的5%,但他们也占极端贫困人口的15%。

四、波利尼西亚迁徙历史

新西兰是一个位于南太平洋西南部的国家,由北岛、南岛以及许多周围小岛组成。新西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包括壮丽的山脉、湖泊、河流、海岸线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这里也是许多电影的取景地,例如《指环王》和《霍比特人》等。

五、波利尼西亚的位置

来自亚洲,研究表明波利尼西亚人基因源自亚洲,与高加索人种没有遗传关系,但体质上具有伪高加索特征,纯属自身进化的结果。

国际人类学界所定义的的人种划分法(最新版本),结合分子人类学研究成果,一致认为波利尼西亚人归属太平洋蒙古人种。波利尼西亚人的骨形成细胞、成骨细胞,增殖速度比欧洲人快,由于这两者的遗传基因不同,波利尼西亚人的骨骼比欧洲人更为强壮。

六、波利尼西亚祖先

其祖先约在1400年前自萨摩亚等地迁来

属南方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为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使用图瓦卢语,属南岛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多信基督教。

相传其祖先约在1400年前自萨摩亚等地迁来,因而其语言和文化与萨摩亚人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