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后,旅游营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极地旅行网 2023-08-11 23:29 编辑:admin 144阅读

我国加入WTO后,旅游营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一个可能给中国旅游业带来巨大影响和深刻变化的时刻正悄然临近。

一、重返GATT:旅游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我国的旅游业,从发展伊始就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接轨,在资源和产品上,东方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广麦的国土,名山大川,丰富物产,以及多年来开发建设的丰富的旅游产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能力上,多年来我国已建成初具规模的、日益完善的、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能满足吃、住、行、娱、购、游要求的饭店、餐饮、交通等旅游设施,以及遍及全国、进入国际的旅游经营体系;在价格上,我国旅游业服务和产品的价格长期偏低,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重返GATT,不仅对旅游业没有很多不利影响,反而可以利用“复关”后我国与国际社会交往增加的机会迅速地得到发展。

随着“复关”后生活用品价格(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大幅度下跌,人们的旅游度假开支将会增大,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休闲、度假这一类高层次的消费方式。

旅游业是非贸易创汇的行业,它又属于当地出口旅游资源、出口服务的行业,随着重返GATT和我国开放的扩大,它的创汇呈迅速增长势头。旅游,是绝大多数外国人了解、接触和认识中国的第一渠道、第一橱窗。作为旅游提供服务的内容--食、住、行、游、娱、购、往往不仅为旅游者而且也为投资者提供,因此它又构成现实的投资环境的一部分。办好旅游,建设好我国的投资环境,应当是旅游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重返GATT旅游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多边关贸谈判“乌拉圭回合”提出的三个新议题和重点议题之一,就是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根据加拿大蒙特利尔中期会议的框架文件,旅游是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旅游也无可例外地面临竞争和挑战。

1、中国旅游市场将更大程度地开放,国内竞争将进一步成为国际竞争。

关贸谈判对我国旅游业的压力主要是,一是要求我国开放旅游市场,允许在中国办合资、独资旅行社;二是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做导游;三是要求延长饭店合资期限;四是允许办更多的外方独资经营饭店。总之,在中国旅游业这一不出国门的非贸易创汇的领域中,外国人竞争的公开宣战书已经高挂。

2、我国旅游业、旅游企业的素质、体制、机制面临迅速提高、改善的考验。

我国的旅游企业,缺乏灵活的经营机制、自我约束机制,风险意识、自我发展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尤其企业规模偏小,经营分散是普遍的现象。而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将是信息灵敏、反映迅速、管理有方、实力强大的国际旅游企业。能否迅速提高企业素质,改善体制,转变机制,是我旅游业能否经受重返GATT所带来的挑战和考验的一个关键。

3、我国旅游业人才短缺的状况能否很快改变是影响长远的大事。

参与国际竞争要求有一大批精通市场经济规则、国际旅游业务、旅游管理的精兵强将,而这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能否迅速改变传统的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感觉良好的状况,鼓励人才竞争,造就人才不断涌现的氛围,这是重返GATT的背后我们面临的真正的考验。

三、关于对策措施的思考。

1、将发展旅游作为重要的政策取向,大力扶持,培植其迅速成为一个导向产业。

如前述,旅游业是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然而长期以来旅游业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观念上将其视作单纯的接待工作而不是经济产业;发展环境上缺乏良好的氛围与政策,法制环境不健全,行业管理能力很弱,各方划地为牢,破坏了旅游环境的统一性。因此要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政策上应当明确:

(一)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优先发展的行业,实行政策倾斜,在税率、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以切实优惠。

旅游产业的动力效应

旅游产业的经济本质,是以“游客搬运”为前提,产生游客在异地(或异住宅生活区域)进行终端消费的经济效果。这一搬运,把“市场”搬运到了目的地,搬运到了景区,搬运到了商业区,搬运到了休闲区,搬运到了度假区,搬运到了郊区,搬运到了乡村。游客在目的地,不仅要进行旅游观光等消费,还涉及交通、饮食、娱乐、游乐、运动、购物等等,进一步可能涉及到医疗、保健、美容、养生、养老、会议、展览、祈福、培训、劳动等等的非旅游休闲的延伸性消费。通过游客的消费,目的地的消费经济及相关产业链发展就被带动起来了。

但是,旅游行业专家林峰认为,旅游产业的价值要远远超出一般消费产业的拉动价值。旅游在带动目的地消费、GDP、就业增长的同时,还带来了农民与居民收入高效提升、文化品牌价值,环境生态价值,和谐社会建设等一些列良性社会经济效应。 旅游的“动力效应”,来源于“搬运市场”的客观能力。通过搬运,游客产生餐饮、住宿、游乐、购物、会议、养生、运动等综合性、多样化的终端消费,带来“出游型消费经济”,进而整个旅游目的地形成消费经济链及相关产业的聚集,最终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据统计,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及旅游业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位运行于居民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之上。2011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了19305.39亿元,占到了整个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11.7%;旅游总收入为2.25万亿元,实现20.1%的快速增长,占GDP的比重上升到了4.77%。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世界第一大国内旅游市场和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将超过5%,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旅游通过搬运将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做了很好的匹配,因此在资源丰富而市场不足的一些偏远地区,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得到了更多的体现,在消除贫困、平衡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乡村旅游收入受益村(寨)超过2万个,直接受益农民超过2400万。通过发展旅游已使贫困地区约1/10的人实现脱贫。

对社会就业的带动作用

旅游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层次多、涉及面广、市场广阔,对整个社会就业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从全球来看,2009年旅游就业人数达到了2亿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8%。从我国来看,2001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为698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为3578万人,十一五时期,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30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约1700万人。到2012年,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已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5%(旅游发达国家均在10%以上)。2015年就业人数将达到1亿人。

旅游还特别在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妇女、农民工、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者等特定人群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如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领域,形成了一个泛旅游产业群。旅游在这一产业群中,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并延伸出了一些新的业态。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增加4.3元。另据联合国统计署的具体测定:旅游业拉动的相关行业达110个,旅游业对各行各业的贡献率可以量化,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客运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产业的贡献率达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

拿旅游与农业的结合来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旅游为主导,并与农业紧密结合的乡村旅游,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环境、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之一。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家,从业人员达2600万人,其中农家乐150万家。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7.2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达2160亿元,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新型社区等休闲农业模式,成为了一些地区壮大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产业转型、土地财政及旅游房地产的商业利益合流,推升了旅游开发的新浪潮,使其突破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全面结合,走向了区域综合开发模式。旅游投资的规模和方向反应了这一现象。

过去,一个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几个亿,十个亿,已经是非常大的项目了。这两年,各地投资洽谈会上,旅游项目十分热门,投资总额不断放出卫星,几百亿、上千亿元人民币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令人侧目。旅游投资的大幅增长,代表着一个旅游投资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不仅仅是总量上的变化,更在于投资对象与模式的差异(详见下表)。据国家旅游局旅游项目管理系统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旅游项目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67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6%。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