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汉为什么叫西汉?
西汉和东汉都是后世之人对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朝代的一个称呼。刘邦和刘秀在建国时定立的国号都是“汉”。而两汉之间有一个新朝,因此大家为了区分两汉,就将刘邦所建立的汉称为西汉,刘秀所建立的汉朝称为东汉,也有前汉和后汉之称。
前汉和后汉就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一前一后,很简单。西汉和东汉就不一样了,重点在于“西”和“东”代表方位的两个字。
我们仔细查看地图,西汉的都城是在长安(今西安),长安在中国的西部。东汉的都城在雒阳(现洛阳)。相比长安来说,雒阳在东部。就这样,后世之人按照都城的地理位置把刘邦和刘秀所建立的汉做以区分,就有了西汉和东汉。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就是,从雒阳看长安,长安是在西边,因此产生了西汉和东汉,这其实也是一样道理,都是按照都城地理位置的不同来划分。
刘秀建国后仍然定国号为“汉”的原因也很简单,是因为刘秀是刘邦的后代,他是是汉高帝刘邦九世孙,西汉景帝子长沙王刘发之子舂陵节侯刘买的玄孙,与更始帝有同一个高祖父刘买。其父为南顿令刘钦,母樊娴都。因此他推翻新朝,建立“汉”,也有将江山重归汉室之意。
二、西汉故事
西汉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大一统王朝,它的创立者是刘邦,也就是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有趣而传奇的故事和人物。
刘邦与项羽
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奠基人,他曾经是一个贫苦的民众。而项羽,则是当时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军事统帅。刘邦与项羽之间展开了一场著名的争斗,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楚汉之争。
刘邦和项羽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阶级:刘邦代表民众,而项羽则代表贵族。尽管刘邦起初军事实力不如项羽,但他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最终,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凭借着巧妙的策略和人民的支持,最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的政治手段
刘邦在建立西汉王朝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他提倡仁政,重视百姓的福祉。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社会稳定并且国力逐渐恢复。
刘邦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分封功臣,使得他们分散在各地,以确保他们的忠诚。他还智取赤壁,消灭了自己的政敌,为自己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与匈奴
刘邦死后,西汉王朝的统治逐渐衰败。但是,汉武帝的出现重新巩固了西汉的地位。汉武帝是西汉王朝有力的统治者之一,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扩大国土和加强国力。
其中,与匈奴的战争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汉武帝采取了以德服人的方式对待匈奴,通过外交手段逐渐缓和了与匈奴的矛盾。他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
西汉王朝的经济繁荣
西汉王朝的经济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繁荣的发展。汉武帝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他还发展了水利工程,使得农田可以灌溉更加方便。
同时,汉武帝还开展了对外贸易,引进了大量的珍贵商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商品和技术的引进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同时,他推行铸币制度,统一货币,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
西汉王朝的文化繁荣
西汉王朝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汉武帝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推动经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在经学方面,汉武帝制定了一个完整的经学教育体系,重视经学的教育和推广。他还设立了太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在文学方面,汉武帝注重对古代文化和文献的保护和整理。他下令将中国古代文献汇编成《二十四史》,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艺术方面,汉武帝兴修水利工程,建造了许多宫殿和陵墓,并且大力支持艺术和建筑的发展。
西汉王朝的衰落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之后逐渐走向衰落。腐败和宦官的干政使得政治环境变得不稳定。而地方豪强的兴起,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最终,西汉王朝在王莽的篡权之下灭亡。西汉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
- 杨宽,《西汉故事》,人民出版社,2014年。
- 刘浩,陈明,《西汉史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三、西汉名著
西汉名著:千年古典文化的瑰宝
中国文学历经千年演变,孕育了无数经典著作。其中,西汉时期产生的一系列名著,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瑰宝。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形式,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本文将介绍几部西汉名著,探究它们的价值所在。
《史记》:千古传世之作
《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历史的鼻祖”。它以纪实的方式,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从上古到西汉初年的历史。《史记》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它不仅是后世中华文明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在世界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史记》的价值在于其传世性和思想内涵。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这部作品依然保存完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史记》不仅注重历史事件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历史背后的思想内涵的探讨。司马迁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述,表达了自己对待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的深刻思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思索的启示。
《世说新语》:见证晋代社会风貌
《世说新语》是晋代文学家刘义庆编纂的一部记载当时社会风俗的散文集。该书记录了晋代社会各个领域的事物和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言谈举止。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和生动的语言风格,成为研究古代社会风貌的重要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之所以成为西汉名著中的佼佼者,是因为它在散文创作上的开创性和思想内涵的深度。刘义庆在书中描写了各类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言谈之道,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性、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启示意义。
《汉书》:权谋政治的经典之作
《汉书》是东汉文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官修史书,也被称为官修道书。《汉书》全面地叙述了西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对西汉时期历史的权威性总结。
《汉书》的价值在于其权威性和艺术性。作为一部官修史书,它的记载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此外,班固在撰写《汉书》时注重叙事的艺术性,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精彩的节奏感,使整部作品更具观赏性,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后汉书》:东汉后期的百科全书
《后汉书》是东汉文学家范晔所撰写的一部记载东汉后期历史的官修史书。该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是了解东汉末年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后汉书》在西汉名著中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全面性和学术性上。范晔在书中以宏观的视角,全面地叙述了东汉末年的历史变化,对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风貌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作品的学术性和研究价值远超过了普通的史书,对研究东汉末年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结语
西汉名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积极影响了社会风气,也在后世拥有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和研究西汉名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感受千年古典文化的魅力。
同时,西汉名著也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优秀的创作技巧,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是研究对象,西汉名著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四、西汉 庙号?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里对其进行祭祀时的称呼,庙号写在神主木牌上。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皇帝、大臣、嫔妃都可以拥有,而不仅仅是皇帝的专属。
汉代的庙号要求非常严格,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也正因此只有少数皇帝才能拥有,我们来看看都是谁有庙号:
太祖(高祖)刘邦
毫无疑问,作为开国皇帝自然有资格获得庙号,且庙号一般为“高祖”、“太祖”,寓意开国立业。刘邦出身亭长,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之后,集合三千子弟攻占沛县,自称沛公。率先入关,迫降秦王子婴,大秦帝国灭亡。
楚汉战争时,屡败屡战,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最终击杀西楚霸王项羽,定鼎天下。陆续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王,最终奠定大汉王朝的根基。
刘邦的成功主要在于识人用人。刘邦病重,吕后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 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呢,刘邦说:“王陵可以,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也不会知道了。”
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高皇帝。司马迁《史记》作《高祖本纪》,首称刘邦为高祖。西汉之后的后世之君为了表示对刘邦的尊敬均尊称为“高祖”。毛主席评价刘邦“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太宗文帝刘恒
刘邦去世后,大权落入吕后手中,吕后去世后,周勃联合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进京称帝。文帝入京,仅带亲信六人。即位之初,首先任命心腹宋昌、张武为卫将军和郎中令,掌握皇宫、京城的军权。
对周勃、陈平等元勋功臣,先拉拢后压制。对最大功臣周勃,文帝会在下朝后,目送他离去。帝位稳固后,文帝的神色变得越发严肃,而周勃则越来越敬畏。文帝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周勃的丞相。有人举报周勃谋反,文帝马上把他抓捕。重新调查后,没有发现实证,就放了。
对待刘姓诸侯王,采用以德服人加以笼络,对于不服造反的以武力平定。总之是励精图治,厉行朴素,实现国家强盛安乐,百姓富裕小康,开启“文景之治” 。
群臣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后世对文帝的评价相当高,甚至有人评价道:“三代以下,称帝王之贤者刘恒也。”
世宗武帝刘彻
汉武帝登基时,汉朝建立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前有文景之治,天下繁荣,国库充盈。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创设察举制,颁行推恩令。经济上,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
汉朝自开国以来,一直被迫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骨子里是花钱买平安,颇具屈辱意味。武帝刘彻直接诉诸武力,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经过一连串的打击,匈奴丧失了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王庭远迁漠北。
刘彻高寿在位50多年,英名神武的帝王都会有昏聩混乱的晚年,武帝也不例外。崇信方术、穷兵黩武,加上巫蛊之祸,李广利兵败投降匈奴,刘彻进行了反思,下了著名的罪己诏《轮台诏》。
正因为富有争议,儿子汉昭帝在位时,没有给武帝庙号。汉宣帝(废太子刘据长孙)时才给汉武帝上了庙号,主要是基于皇位正统和合法性考虑。因此汉武帝初得庙号,还是沾了子孙的光。
朱熹评价说:武帝天资高,志向大,足以有为。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轮台之悔,亦是天资高,方能如此。
中宗宣帝刘恂(刘病已)
宣帝刘恂的经历非常坎坷曲折,还在襁褓中就遇到了巫蛊之祸。虽逃过一死,但被关在狱中,得到丙吉和女囚的好心照料勉强活了下来。
汉武帝临终前留下两道遗诏,其中一道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并令宗正将刘病已录入皇家宗谱。这点非常关键,为日后继承帝王奠定了基础。
刘询少时游历长安三辅,成长于民间,深知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重视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形成“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光在时,韬光养晦,一再隐忍不发。霍光死后,迅速清除了霍家势力。
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认为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宣帝一语道出了“汉家制度”成功的要诀。
联合乌孙国大破匈奴,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设立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大汉版图。
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或者“孝宣中兴”。
景帝缺席
“文景之治” 青史留名,可惜在要求严格的西汉时代,竟也没有庙号。和老爹对比的话,确实有差距。苏辙评价道:“汉之贤君,皆曰文、景。文帝宽仁大度,有高帝之风。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
景帝刘启当太子时,和吴王刘濞的世子刘贤喝酒下棋,因发生争执,刘启就拿起棋盘一下将刘贤打死。汉文帝只好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去埋葬,从此刘濞怨恨刘启。
听从晁错建议削藩,吴王刘濞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反叛,景帝竟然将晁错骗杀,可是此举根本不肯能平息叛乱。
三个皇帝被废除
昭帝刘弗陵,元帝刘奭、成帝刘骜这几位最初也有庙号,景帝知道了还不得气死。别的不说,就拿刘骜来说,赵飞燕、赵合德姐妹都比他有名,自己最后也过量服用春药而死。刘骜的庙号,不过是王莽用来粉饰太平的手段而已
东汉刘秀建国后,就对西汉的庙号做了清理,将这几位的庙号废除。
五、西汉刘向?
刘向
西汉文学家
刘向(前77年—前6年),男,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长安,祖籍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去世,享年71岁。
六、西汉范围?
汉武帝时西汉的开疆拓土范围: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汉武盛世:西汉中期是汉朝最强盛的时段,也是中国历史的三大盛世之一。景帝死后,太子刘彻即位,即一代雄主汉武帝。汉武帝时期派卫青和霍去病对外三度攻匈奴,把匈奴驱逐至漠北地区、打通西域,开创"丝绸之路",对内则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力量,将制盐和制铁收为国有。但武帝对外的战争也是有代价的,武帝时国家的税收再次增加,另外,采纳了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朝廷正统思想和中国固有的文化。
汉武帝时期,四处征战,吞并朝鲜、收复南越、降服西南夷、远征大宛,威震西域,开疆拓土,建立了"北绝大漠、西愈葱岭、东至朝鲜、南到大海”的广袤疆域,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
七、西汉亲王?
亲王在汉代是诸侯王。
汉朝先后被刘邦分封的诸侯王有楚王刘交、代王刘喜、齐王刘肥、荆王刘贾、淮南王刘长、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燕王刘建等。这些诸侯王占据了大半国土,其中荆王刘贾拥有东阳郡、鄣郡、吴郡共53县;楚王刘交拥有砀郡、薛郡、郯郡共36县;代王刘喜拥有云中郡、雁门郡、代郡共53县;齐王刘肥拥有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共73县。而当时中央直接控制的地区甚小。“天子自有三河、东郡、颖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自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
八、西汉丞相?
西汉宰相有萧何、曹参、陈平、周勃、夏侯婴、傅宽、樊哙、张苍、申屠嘉、陶青、刘舍、卫绾、窦婴、许昌、庄青翟、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车千秋、王欣、杨敞、蔡义、韦贤、魏相、丙吉、黄霸、于定国等33人为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刘询时代的宰相。
萧何:西汉第一位丞相,刘邦称帝后正式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一直担任此职到去世。
曹参:萧何去世后,留下遗言,曹参可以接替自己,于是汉惠帝任命曹参为丞相,曹参在位时间不长,留下了“萧规曹随”的典故。
樊哙:汉高祖末年以相国身份领兵出击卢绾,未果,被刘邦拿回,刘邦驾崩,樊哙恢复了爵位。
傅宽:汉惠帝二年到五年为相,病逝于相位。
陈平:陈平在吕后当政及汉文帝初年担任丞相,为刘汉江山的稳固做出了很大贡献。
周勃:陈平去位后,周勃以功劳做了丞相,他在任太尉时有“周勃安刘”的美名,汉文帝刘恒因他得以继位,不过任丞相不久因为过失,周勃去位。
夏侯婴:汉文帝三年开始接替周勃做宰相,直到病逝于相位。
张苍:汉文帝四年接替夏侯婴为相,做了十多年宰相,后来因为处理事情不得汉文帝之心被罢免,汉景帝五年去世。
申屠嘉:张苍罢相后,申屠嘉继任,文帝时做了五年宰相,汉景帝二年,因为没有及时斩杀曹错而急火攻心死于任上。
申屠嘉之后,是陶青、刘舍、卫绾为相。
窦婴:汉武帝初年,卫绾因为生病不做丞相,田蚡用谋士言,请窦婴为丞相,自己做了太尉。
田蚡:卫青之后,许昌、庄青翟相继为相,后来才是田蚡。
公孙弘:田蚡病故,许安国因病没能做上丞相,薛泽任相,之后公孙弘接替薛泽为相。公孙弘一共在相位六年,在80岁时病终于相位。
公孙弘之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继踵为丞相。
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婢室矣。唯庆以惇谨,复终相位,其余尽伏诛云。
车千秋:汉武帝末年,频繁的宰相更替后,车千秋因为一言合意而被武帝任命位相,其后竟然因为他的笃厚而做住了相位,直到汉昭帝年间,车千秋为相12年,病逝在相位上。
车千秋之后是王欣、杨敞、韦贤、魏相、丙吉、黄霸、于定国相继做了汉宣帝的宰相。
九、西汉故事?
有苏武牧羊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
十、西汉名言?
“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诛灭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 。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