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围区中生代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特征

极地旅行网 2023-04-22 21:55 编辑:admin 282阅读

(一)南海围区中生代地层

南海围区主要包括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南海围区发育了一系列中生代的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具有较为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勘探开发潜力。

1.中南半岛

中南半岛也称为印支半岛,在中生代发育了一系列的沉积盆地,广泛接受沉积。本书有关中南半岛中生界的资料主要来自《印支半岛地质》(D.R.Workman,1984)一书。印支中南中生界主要由两个沉积相大类构成,分别是上三叠统―下侏罗统里亚斯阶的海相和三叠系―白垩系的陆相。通常沉积序列自下向上由海相过渡为陆相,但是这个过渡在各地并不发生在同一个时期。许多地区存在海相和陆相交替,特别是在上三叠统―下侏罗统里亚斯阶。尽管如此,这里的晚三叠世或早侏罗世一般是从海相向陆相沉积环境的过渡时期。已知的海相三叠系见于泰国北部、东中部,老挝西北部及北部、东北部,柬埔寨东部和越南南部。陆相-湖相见于泰国呵叻群,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中印支组和上印支层组。中生界陆相层最厚且最完整的为泰国东北部呵叻高原以及老挝中部和东南部的邻近区域,即万象沙湾拿吉(Savannakhet)及巴色(Pakse),在泰国北部和老挝北部及柬埔寨西南部的大莫美山脉(Cardamone)等广大地区之下也有展布。构成中印支层组的主要沉积为红层(Terrain Rouge),其从柬埔寨至老挝北端均有。

泰国北部的中生界主要为三叠系―下侏罗统的南帮群,为一套海相地层(图3-40)。岩性包括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灰岩和砂岩、页岩。这反映了沉积环境由边缘有火山活动的碳酸盐台地向湖海湾转化的过程。

泰国东北部的中生界主要为早侏罗世―白垩纪海陆交互相-陆相的碎屑岩沉积(图3-41)。下侏罗统出现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碎蚂睁前屑沉积,为粉砂岩、砂岩和砾岩,属于滨岸沉积―滨海平原沉积;中―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已经转化为陆内的河湖沉积;上白垩统出现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盐湖沉积。

泰国北部、老挝西北部和北部在三叠纪至早侏罗世早期有海相黑色页岩发育,而下侏罗统的中印支层为海陆交互相砂岩、泥质页岩、页岩和泥灰岩沉积(图3-42),中侏罗统发育上印支层组陆相沉积;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则遭受剥蚀。老挝东北部在三叠纪和早侏罗世没有出现海相沉积,只出现海陆交互相页岩早丛、泥灰岩及粗砂岩沉积,与泰国东北部较为相似。

老挝东部和越南中部下侏罗统为砂岩、泥质页岩、红色页岩、泥灰岩,偶由钙质砂岩层和砾岩组成,是滨海平原沉积;中侏罗统―古近系都发育河湖沉积(图3-43,图3-44)。老挝南部(波罗芬)的地层发育特征与老挝东部和越南中部相似,在早侏罗世出现Terrain Rouge(红层)沉积(图3-45),不同的是上侏罗统―古近系都遭受剥蚀。柬埔寨中生代地层与老挝南部相似。

图3-40 泰国北部三叠系―下侏罗统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图3-41 泰国东北部下侏罗统―下白垩统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图3-42 老挝西北部和北部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图3-43 老挝东部下侏罗统―上白垩统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图3-44 越南中部下侏罗统―下白垩统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图3-45 老挝南部下侏罗统―中侏罗统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从整个中南半岛的中生界发育与分布、沉积物与沉积相发育特点来看,整个中闷清生界是一个海退沉积序列,经由浅海-海陆交互相的滨岸或海岸平原转变为陆相的河湖沉积,最后出现干旱气候的河湖沉积。海陆的主要转换阶段为早侏罗世。

2.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本书所引用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陆上地质资料主要来自于1949年Van Bemmelen根据他自己的实地勘察和总结前人的工作所编著的“TheGeologyofIndonesia”一书,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重要的岛屿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中生界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西南侧的巴里散山脉之中。此外,以下地区也有出露邻近苏门答腊东北海岸的一些小岛;爪哇岛中的中爪哇南塞拉尤山附近,东爪哇梭罗附近齐沃(Djiwo)的丘陵;加里曼丹岛的恩巴鲁带(A带)、古晋带(B带)、古陆地区(C带)和东南地区;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班达海南缘岛屿;马鲁古群岛和西伊里安省。

苏门答腊岛上的三叠系分布,局限于多巴湖和卢布林之间的岛的中段。三叠系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在巴里散山脉中一般为连续沉积。在巴里散山脉三叠系上部为薄层灰岩;下部由半深海泥灰岩、硅质页岩和放射虫燧石组成。侏罗系―白垩系由早白垩世上加巴层硅质页岩,少量凝灰质砂岩、放射虫燧石、灰岩,偶夹玄武岩、下加巴层角砾岩、熔岩流和珊瑚灰岩互层砂质页岩沉积和晚白垩世灰岩构成(图3-46)。苏门答腊东北岛屿也发现有晚三叠世地层。巴塔姆岛出露黏土页岩、黏土砂岩、含铁砂岩、石英砾岩。砂岩、砾岩中有放射虫燧石。邦加-勿里洞岛出露复理石序列,为砂岩、砾岩、页岩互层,夹放射虫燧石。苏门答腊中生代主体为浅海―半深海环境,在三叠纪、白垩纪都经历了由半深海到浅海碳酸盐台地的转变。这与中南半岛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第一,在三叠纪―早侏罗世苏门答腊地区处于比“印支海湾”更深的环境;第二,在中侏罗世―白垩纪也同样是以深水为主的海相环境,相反中南半岛地区已经转化为陆地环境。苏门答腊地区与中南半岛地区的环境是逐渐过渡的。

图3-46 苏门答腊巴里散山脉三叠系―白垩系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图3-47 加里曼丹岛古晋带上三叠统―上白垩统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中爪哇南塞拉尤山下部发育有页岩、千枚岩、石英岩、硬砂岩和层状凝灰岩(具基性和酸性火山岩岩屑)组成的岩系,另外还有具燧石条纹的浅红色灰岩(含放射虫化石)和部分大理石化灰岩,推测为中生代早期地层;上部发育黏土页岩,其中有含Orbiiolina的灰岩透镜体,因而属于白垩纪。在东爪哇梭罗附近齐沃(Djiwo)的丘陵岩性为千枚岩、片岩和Orbiiolina灰岩。Orbiiolina的出现,表明白垩系存在是确切无疑的。

加里曼丹岛中生界主要分布在恩巴鲁带、古晋带、古陆地区和东南地区。恩巴鲁带发育上三叠统―上白垩统恩巴鲁杂岩,岩性为结晶片岩、千枚岩、千枚状泥质砂岩。古晋带晚三叠世发育典型复理石建造,伴有中酸性(过渡到碱性)的火山岩,包括石英角斑岩和角斑岩;白垩世发育滨海相砂岩、浅海相黏土页岩、港湾相泥灰岩和湖相沉积(图3-47)。古陆地区发育晚三叠世的中酸性火山杂岩和典型复理石,主要由杂色砂质页岩组成。东南地区的阿利诺组和帕纽甘组属早侏罗世―早白垩世,阿利诺组主要岩性为深海相和浅海相放射虫燧石、硅质页岩、黏土页岩、泥灰质页岩、结晶灰岩、基性火山岩(图3-48);帕纽甘组主要为浅海相泥灰质和黏土质复矿碎屑砂岩、泥灰岩、灰岩、钙质砂岩(图3-49)。晚三叠世主要发育石英片岩和角闪片岩。上白垩统马农古尔组主要岩性为砾岩、砂岩、黏土页岩、泥灰岩、灰岩、角砾岩、凝灰岩、熔岩、纷岩、凝灰质砂岩。

图3-48 加里曼丹岛东南地区阿利诺组上三叠统―上白垩统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图3-49 加里曼丹岛东南地区帕纽甘组上三叠统―上白垩统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3.菲律宾

菲律宾是一个西接南海、东临太平洋的岛国。本书有关菲律宾中生界的资料主要来自“The Geology of Indonesia”(Van Bemmelen,1949)一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菲律宾中生界的分布,并对中生界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

三叠系―侏罗系是菲律宾群岛中含有化石的最古老地层,主要集中发育在巴拉望岛北部和民都洛岛,主要为硬砂岩、页岩韵律交替的复理石或杂砂岩、页岩、细碧岩、燧石、硬砂岩。菲律宾白垩系仅有上白垩统存在,晚白垩世是海侵最广泛的时期。最初沉积为硬砂岩、页岩和细碧岩、基性岩流、燧石互层序列;中期岩性以伴有燧石和锰矿的枕状熔岩(细碧岩-玄武岩)为主;最晚期为浅海海盆沉积,表现为卡拉莫安半岛和卡坦端内斯岛出现燧石灰岩和鲕状灰岩。邻近南马德里山脉的南比科尔和卡坦端内斯岛具有晚白垩世凝灰质碎屑岩,东苏里高具有晚白垩世熔结凝灰岩,宿务岛上发育晚白垩世灰岩(图3-50至图3-52)。

图3-50 菲律宾西南无震地区三叠统―上白垩统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图3-51 活动带地区中三叠统―上白垩统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图3-52 卡坦端纳斯岛中三叠统―上白垩统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4.中国台湾地区

中国台湾地区中生界发育在中央山脉区和台西(山麓-平原)地层区(何春荪,1974;邹鑫沽等,1987;福建省地质矿产局,1992)。

台湾中央山脉区的三叠系玉里组分布在台湾大南澳群的东侧,玉里组的岩性主要由黑色和绿色片岩、少量蛇纹石片岩及蓝闪石片岩组成,并夹有不同时代、不同产状的基性和超基性岩体,底部有变质砾岩。晚白垩世―古新世发育千枚岩、泥质板岩及砂岩、砾岩,夹薄层凝灰岩。台湾中央山脉区见上白垩统不整合覆盖在玉里组之上(图3-53)。

台湾西部(山麓-平原)地层区有多口钻井揭示三叠系。其中台湾北部基地高区4口井揭示的三叠系主要由玢岩、深灰―灰绿色砂岩和页岩组成,小梅三号揭示三叠系主要由板岩和千枚岩组成,佳里一号揭示三叠系主要为淡灰―淡棕色块状结晶灰岩(顶部或局部夹硅质粉砂岩或燧石),局部为白云质、燧石质或泥质。台湾西部(山麓-平原)地层区同样缺失早白垩世地层。澎湖-北港基底高区7口探井揭示上白垩统为长石砂岩、硬砂岩、页岩夹有结晶灰岩、鲕粒灰岩、白云质泥灰岩、酸性熔岩及碎屑岩,页岩局部富含炭质碎屑(图3-54)。

图3-53 中国台湾中央山脉区下三叠统―上白垩统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图3-54 中国台湾西部(山麓―平原)区下三叠统―上白垩统沉积相序列

(据Workman,1984)

南海围区有广泛的中生代地层发育,其沉积环境主要由海相、海陆交互相和陆相组成。中南半岛大致以中侏罗统为界限,三叠系―下侏罗统发育海相地层和海陆交互相地层,中侏罗统―白垩系发育陆相沉积。中生代中南半岛由于受到挤压抬升,局部地区中生界被抬升剥蚀,发育不全(图3-55)。晚三叠世地层在老挝东部地区、泰国东北部地区以及柬埔寨东部地区较少见;早侏罗世地层在中南半岛全区均有发育;中侏罗世和上侏罗世地层在老挝西北部和北部地区缺失;白垩纪地层在老挝西北部和北部及柬埔寨东部地区缺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地区中生代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从三叠纪到白垩纪除加里曼丹古晋带等局部地区发育海陆交互相、台湾地区在白垩纪时期发育陆相沉积外,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地区中生代广泛发育海相沉积,其中上三叠统除北马鲁古群岛、苏拉群岛缺失外,其余地区均发育上三叠统;侏罗系在加里曼丹古晋带和台湾地区缺失;白垩系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地区都有发育(图3-56)。

图3-55 南海围区中南半岛中生代地层对比

图3-56 南海围区印度尼西亚等地中生代地层对比

(二)南海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特征

从大地构造分区意义上,南海围区包括扬子板块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滇-缅-马地块、印支地块(包括印支-东马来西亚地块和西婆罗洲地块)、拉萨-西缅甸地块、安达曼海-印度洋沟弧带(包括锡库勒(Sikuleh)地块群)等构造单元。华南陆缘岩相古地理特征已在前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下面主要对除华南陆缘以外的南海围区中生代的岩相古地理进行分析论述。

1.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

印支运动后印支地区强烈碰撞挤压,致使印支-东马来西亚地块北部抬升为陆地,形成大面积剥蚀区。由于滇-缅-马地块与印支-东马来西亚地块的碰撞较弱,致使印支东马来西亚地块的南部遭受海侵,在老挝西北部卡尼克阶发育页岩、泥灰岩和泥质灰岩,在越南南部和柬埔寨东部的下印支层中辨认出海相化石。此外滇-缅-马地块的东北角和印支-东马来西亚地块的西北角碰撞也较弱,致使中特提斯洋海侵淹没了滇-缅-马地区,泰国北部发育安尼锡克阶-赛特阶PhraThai组砂岩、页岩和含菊石的凝灰质砂岩;安妮锡克阶-拉丁尼克阶PhaKan组发育块状石灰岩;拉丁尼克阶-诺利克阶HongHoi组发育页岩和含火山碎屑物质砂岩的半深海沉积。此时,在苏门答腊巴里散山脉―巴东地区发育薄层灰岩和泥灰岩以及硅质页岩和放射虫燧石;巴塔姆岛出露黏土页岩、黏土砂岩、含铁砂岩、石英砾岩,砂岩、砾岩中有放射虫燧石;邦加-勿里洞岛出露复理石,由砂岩、砾岩、页岩互层,夹放射虫燧石;西婆罗洲地块发育中酸性火山杂岩,为典型复理石沉积,主要由杂色砂质页岩组成,为半深海―深海相沉积。中国台湾中央山脉地区此时主要发育由后期变质而形成的黑色、绿色片岩、少量蛇纹石片岩及蓝闪石片岩等半深海相沉积;卡拉棉群岛在这一时期沉积了灰岩(Foniaine,1990);沙捞越发育灰岩,伴生基性到中性火山岩,其西北发育海陆交互相与滨海沼泽相含煤碎屑岩建造,含大量植物与双壳类化石。台湾西部、潮汕拗陷、巴拉望、南沙和西北加里曼丹一线发育边缘海盆,现存主要为浅海沉积(图3-57)。

2.早侏罗世岩相古地理

印支地区早侏罗世局部发生沉降,沉积滨岸-陆相地层。老挝东部和南部、越南中部Terrain Rouge组主要为砂岩、泥质页岩、红色页岩、泥灰岩,偶有钙质砂岩层和砾岩;泰国东北部Phu Kradung组由粉砂岩、砂岩、砾岩组成;柬埔寨东部中印支层为砂岩、泥质页岩、泥灰岩。印支地区西北部发育浅海相沉积,老挝西北部和北部中印支层组发育砂岩、泥质页岩、红色页岩、泥灰岩。滇-缅-马地块的北部海水变浅,中苏门答腊地区出现半深海沉积。马来半岛为滨海―半深海沉积,半岛滨岸的西部发育火山岩相。其中泰国北部发育粉砂岩、砂岩、砾岩、页岩。马来半岛此时还是滨海-半深海环境。苏门答腊岛部分为陆相沉积,但巴里散山脉-巴东发育含放射虫的燧石层,加巴山和古曼山为黑色薄层硅质页岩、凝灰质砂岩、含放射虫燧石层以及灰岩、熔岩、砂页岩,主要为半深海―深海沉积。台湾、潮汕拗陷、巴拉望、南沙和西北加里曼丹一线,除潮汕拗陷、卡拉棉群岛以及加里曼丹东南地区阿利诺组发育深海相沉积,主要为硅质页岩、黏土页岩、泥灰质页岩、结晶灰岩、基性火山岩外,其余地区均发育浅海沉积。新加坡此时可能位于西北加里曼丹海域边缘,发育浅海―陆相沉积(Foniaine,1990;Huichison,1989)(图3-58)。

图3-57 晚三叠世南海围区岩相古地理简图

图3-58 早侏罗世南海围区岩相古地理简图

3.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

印支地区中部和北部地区发育滨岸―陆相沉积,南部地区发育滨海相沉积。其中老挝地区主要发育陆相沉积,其东北部向上隆起,遭受剥蚀。老挝西北部、东部和南部岩性为砂岩夹砾岩、页岩、砂质页岩及泥灰岩夹层,为陆相沉积。此时的柬埔寨和泰国发育滨海沉积,柬埔寨东部和西南部均发育Gres superieur组,主要由砂岩夹砾岩、页岩及泥灰岩组成。泰国北部发育Phra Wihan组,主要由砂岩及砾岩、粉砂岩组成。滇-缅-马地块以浅海沉积为主。印支-东马来西亚地区以滨岸―陆相沉积为主。在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发育浅海沉积。台湾地区发育半深海沉积,潮汕拗陷、巴拉望、南沙一线发育浅海相沉积。其中潮汕拗陷北坡LF35-1构造上钻探的LF35-1-1 井中-上侏罗统下部为浅海沉积,暗色泥岩累计厚度为46.16m。民都洛岛东南部岩性以砂岩和页岩为主,含灰岩透镜体,厚度达2000m,富含菊石、箭石、双壳类、珊瑚、少量有孔虫和抱粉。民都洛岛东南部海上Mindoro-1井揭示岩性为页岩和砂岩,厚1487m,未见底(Foniaine et al.,1983),均是浅海沉积环境的反映。加里曼丹古晋带为滨岸―陆相沉积,但东南地区与早侏罗世沉积相似,发育浅海和半深海沉积(图3-59)。

图3-59 中侏罗世南海围区岩相古地理简图

4.晚侏罗世岩相古地理

晚侏罗世印支地区发育陆相沉积。其中泰国东北部Phu Kradung组主要发育粉砂岩、砂岩、砾岩,厚度大于2384m;老挝东部 Phra Wihan 组发育粉砂岩、页岩;越南中部PhraWihan组发育粉砂岩、页岩。只有中南半岛的柔佛州发育滨浅海―浅海 Bau 灰岩。滇-缅-马地块同样为陆相沉积,只是在苏门答腊巴里散山脉―巴东地区以及苏门答腊西南部主要发育深海相沉积。其中巴里散山脉―巴东地区发育含放射虫的燧石层;加巴山和古曼山为半深海黑色薄层硅质页岩、凝灰质砂岩、含放射虫燧石层以及灰岩、熔岩、砂页岩;苏门答腊西南部发育代表洋壳碎片的蛇纹岩、玄武岩、红色含放射虫燧石岩及板岩;苏门答腊岛南部盆地在此时发育角砾岩、凝灰岩和玄武质安山熔岩。台湾此时也转为陆地,但是台湾西南部发育海相-海陆交互相地层,接受浅海沉积。南海北部海域为浅海―半深海沉积,其中潮汕拗陷LF35-1-1井钻遇中―上侏罗统上部,为累计厚度达82.87m的深海暗色泥岩沉积。巴拉望、南沙和西北加里曼丹一线主要发育浅海沉积,局部地区出现半深海沉积,其中西北巴拉望盆地的北东段钻孔揭示为滨海―浅海沉积;卡拉棉群岛、Busuanga岛发育页岩和砂岩,含抱粉;Ili岛发育灰岩,厚200m,含有刺丝胞类、有孔虫、藻类;Imorigue岛发育灰岩,含有刺丝胞类化石(Foniaine et al.,1983),均反映半深海沉积环境。加里曼丹岛西北,沙捞越邦发育 Pedawan(J3―K1)组、Bau 灰岩和Kedadom组地层。Pedawan组岩性为页岩、少量砂岩和中酸性凝灰岩,偶尔见砾岩和泥质灰岩;Bau灰岩中含有孔虫、藻类和腔肠动物化石,指示温暖浅海环境;Kedadom组仅出现在沙捞越邦,岩性为块状砂岩,少量砾岩、薄层页岩和灰岩,为浅海近滨海沉积。只有在加里曼丹岛最东南的 Meraius和 Bobaris山脉发育蛇绿岩,其中燧石岩含深海放射虫(Apiian晚期,116Ma)(图3-60)。

图3-60 晚侏罗世南海围区岩相古地理简图

5.早白圣世岩相古地理

早白垩世的印支地区大部分地区都是陆相河流沉积。其中泰国东北部发育Ban Na Yo组,由砂岩、粉砂岩、页岩及钙质砾岩组成;老挝东部的Gressuperieur组,由砂岩夹砾岩、页岩、砂质页岩及泥灰岩夹层组成;越南中部沉积的Ban Na Yo组,由砂岩、粉砂岩、页岩及钙质砾岩组成。滇-缅-马地块大部分区域也发育陆相沉积,只有南部发育浅海―半深海沉积。在安达曼海-印度洋沟弧带的巴里散山脉以南南部盆地发育上加巴层和下加巴层。上加巴层由硅质页岩、少量凝灰质砂岩、放射虫燧石、灰岩、偶夹玄武岩组成;下加巴层由角砾岩、熔岩流和珊瑚灰岩互层砂质页岩、含道格世化石组成,为半深海―深海沉积。而在巴里散山脉-巴东地区沉积的层状灰岩和砾岩,为浅海相沉积。台湾、潮汕拗陷、巴拉望、南沙和西北加里曼丹一线发育浅海相沉积。其中台湾岛西南部形成海相-海陆交互相地层,北港隆起PK-2、PK-3井揭示为半咸水砂页岩和钙质砂岩,属滨浅海沉积。巴拉望发育蛇绿岩套和混杂岩,含放射虫。西北巴拉望盆地的北东段钻孔Cadlao-1孔揭示钻井中下部岩为灰岩和页岩互层,夹火山岩、粉砂岩、砂岩,上部为滨海或近岸环境的含凝灰质页岩,为滨海―浅海沉积;西北巴拉望盆地的南西段Gniao-1孔揭为浅海相灰岩沉积。沙捞越邦主要是硅质碎屑序列,少量的碳酸盐岩;沙巴州发育含藻类、鲕粒的厚层Madai-Baiurong灰岩。加里曼丹古晋带和西婆罗洲发育海相砂岩、页岩和泥灰岩(图3-61)。

图3-61 早白垩世南海围区岩相古地理简图

6.晚白圣世岩相古地理

晚白垩世印支地区除东马来西亚柔佛州发育混合陆相和浅海环境的厚层砂岩外,其余地区均发育陆相沉积。安达曼海-印度洋沟弧带为滨浅海相沉积,西爪哇海盆地此时发育滨海和浅海沉积。台湾和南海北部地区此时发育陆相沉积。其中台湾地区主要为河流湖泊沉积,中央山脉地层区由千枚岩、泥质板岩及砂岩、砾岩组成;台西(山麓-平原)地层区由长石砂岩、硬砂岩、页岩组成;潮汕拗陷LF35-1-1井钻探揭示为一套河流―湖泊沉积。菲律宾、巴拉望、南沙和西北加里曼丹一线除加里曼丹古晋带局部地区发育湖沉积外,其余地区以浅海相沉积为主。其中沙巴州发育厚层浊积碎屑岩,部分变质为板岩和千枚岩;沙捞越邦发育海陆交互相的硅质岩;西婆罗洲地块发育马农古尔组,由砾岩、砂岩、黏土页岩、泥灰岩、灰岩组成,均为滨浅海―浅海沉积(图3-62)。

图3-62 晚白垩世南海围区岩相古地理简图

总体上,华南陆区广泛分布中生界,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均有发育。上三叠统主要分布在粤中南、粤东―粤北地区和闽西南地区。粤中南地区主要为过渡相和海相沉积,粤东―粤北地区主要发育海相沉积,闽西南地区则为过渡相沉积。下侏罗统主要分布在粤西、粤东―粤北地区和闽西南地区。粤中南地区以海相为主,粤东―粤北地区主要发育海相沉积,闽西南地区为海相和火山岩相。中侏罗统主要在粤东地区和粤北局部地区,福建地区有零星分布,主要为陆相沉积。上侏罗统主要发育在粤东和闽西南局部地区,为火山喷发-喷溢相沉积。白垩系在广东和福建地区的断陷盆地中,以内陆沉积为主,火山活动强烈。

南海围区中生界广泛分布。主要发育晚三叠世、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上三叠统主要分布在扬子板块(云开断裂以东)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印支地块的南部、滇-缅-马地块、西婆罗洲地块、台湾、潮汕拗陷、巴拉望、南沙和西北加里曼丹一带。下侏罗统主要分布在扬子板块(云开断裂以东)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印支地块、滇-缅-马地块、台湾地区。中侏罗统和上侏罗统主要分布于印支地块(但老挝西北部和北部地区缺失)、滇-缅-马地块、拉萨-西缅甸地块、潮汕拗陷、巴拉望、南沙和西北加里曼丹一带,在加里曼丹古晋带和台湾地区缺失。白垩系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但老挝西北部、北部及柬埔寨东部地区缺失)、滇-缅-马地块、拉萨-西缅甸地块、台湾、潮汕拗陷、巴拉望、南沙和西北加里曼丹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