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上的地下水是怎么形成的?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同时以地下渗流方式补给河流、湖泊和沼泽,或直接注入海洋;上层土壤中的水分则以蒸发或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再散发入空中,回归大气,从而积极地参与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以及地球上发生的溶蚀、滑坡、土壤盐碱化等过程,所以地下水系统是自然界水循环大系统的重要亚系统.
二、天津贝壳堤的形成
原来的老天津人管古贝壳堤叫蛤蜊堤,它是由远古的贝壳沉积下来形成的,能够反映沿海的海陆变迁,天津的古贝壳堤是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对于认识天津的地质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古贝壳堤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其形成必须兼备适合于贝类繁殖、并被大风浪将其带至岸边堆积的底质、坡度与水动力等条件。所以,根据古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演变过程与动态。
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沙、粉沙、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它形成于大海的高潮线附近,是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
距今五千至一万年前发生的全新世海侵,使天津平原大部被淹。以后海面回降,河流冲积,逐渐成陆。贝壳堤就是这一历史过程留下的遗迹,它是天津海岸带颇具特色的海岸地貌类型,反映了自陆向海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堤高0.5至5米,宽几十至几百米,长数十米、上百米或延伸百余公里。
堤上贝壳种类丰富,多为潮间带或浅海泥沙海底软体动物的现生种属。
贝类喜生长、繁殖在海水清澈透光、营养丰富的细砂与粉砂质海底,经波浪特别是激浪的作用,在岸坡坡度适宜的条件下,贝壳及沙便堆积下来,于高潮线附近生成贝壳堤。黄河是世界著名含沙量大河流,曾7次大改道,当摆动到山东入海时,天津沿海一带的自然条件利于贝壳堤形成与发展;而北移到天津一带入海时,海水浊度加大,岸坡坡度变缓,其生态环境和动力条件均不利于贝壳堤形成。因此贝壳堤不仅代表了该处某一时期的海岸线位置,也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C同位素绝对年代测定法,并结合考古学方法来研究贝壳堤形成时期,一般认为:第Ⅲ堤形成约在3500年前的殷商;第Ⅱ堤约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形成;第Ⅰ堤出现于元末明初。由此可了解天津地区沿海成陆的发展过程。
三、日本人缩小意识的由来,形成背景是什么?
【主动方面】在狭隘思维考虑中,结论是因为日本人的生活环境过于拥挤,且缺乏足够的民生资源,所以导致了在这种环境下,日本人以主动探索的方式,产生了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资源的习性,于是便形成了一种缩小意识。
【被动方面】再一点,由于日本这片土地本身所带来的问题,譬如地震海啸等等,所以日本人会将这种缩小意识进化成为一种本能。以避震安全常识来看,狭小的空间内可以更有效的防护地震灾害,那么继而可以理解为,日本人这种缩小意识的形成,是与大自然的天然环境密不可分的,它属于一种强制性的承受性本能,即匮乏足够的安全感所带来的保护意识。
==============
可以说,日本人这种缩小意识即可以理解为一种简约明练的风格,又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谨小慎微的性情。
四、夜明珠是怎样形成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发光物质和放射性物质,如果这些物质的微细颗粒进入贝体,贝体受到这些异物的刺激作用后,则会崩发出珍珠质并沉积而形成珍珠将这些异物包裹起来,而层复一层地增殖壮大。珍珠质是具有半透光性质的霰石日薄西山体。因此,可使进入物质的发光现象透析出来。这种珍珠便称为夜明珠。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矿物和岩石都能发光。如萤石发光,其原因是因为在萤石万分中,混入有硫化砷;钻石能发光,是因为在钻石中混入了碳氢化合物;磷灰石或磷块岩能发光,是因为其成分中含有磷质。它们在白天以太阳曝晒,发生“激化”,到晚上就会释放出能量来,变成美丽的蓝花或蓝色亮光。
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许多的矿物中,都含有较高的放射性物质。如果有含放射性的矿物颗粒随着水流进入到蚌体中,则能形成散发出一种清鲜的寒光的夜明珠。
天然的夜明珠在自然界中产出的几率极少。因为由这些具有发光性能的小颗粒进入蚌体中的机率很少,即使有它的进入,还不能在蚌体内形成夜明珠,而必须随着进入蚌体的异物带进少许套膜上的珍珠分泌细胞,才具备了形成夜明珠的基本条件。世界上现存的数颗夜明珠,已成为无价之宝,是万物之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