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眼桥的传说

极地旅行网 2023-08-28 01:54 编辑:admin 153阅读

九眼桥的传说

九眼桥 九眼桥,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总督李世杰 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乾隆五十五年(1790)又加以重修。

1988年于九眼桥西侧新建交叉钢架水泥预制桥,从桥基点起算,长约120米,宽25米,桥北下端辟有汽车通道横贯东西,形成半立式交叉桥。古九眼桥于1992年冬拆去。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九眼桥一带是热闹的水码头,要从水路出成都下重庆,都得从这里搭船启程。而从外地水路运来的货物,也得在这里上岸。

码头因木柴而兴

九眼桥水码头在锦江南岸,也就是白塔寺前面的河滩上。每天天刚亮,密密麻麻的船就停泊在那里,准备上乐山。船老板们都坐在船头吹牛摆条,或到岸边的小茶铺子喝茶。早晨的水码头,有点冷清。我所在的小酒馆也没什么生意,但到了下午,码头就热闹起来了,下苦力卸货的搬夫、拉黄包车的车夫、卖小吃的贩子都聚集在这里,从岸边下到码头的小路人挤人。如此热闹的原因,是因为装满青木冈木的船都从乐山回来了。

当时的成都,还不兴烧煤,老百姓都用木柴烧火做饭,木柴需求量很大。乐山、峨边、洪雅一带,盛产青木冈木、松木,当地人要把木头卖出来,必须从水路把木头运到成都销售,因而成就了九眼桥的繁华。

船老板的货到后,船夫的工作就算完了,他们三三两两地上岸,到茶铺子喝茶,到酒馆喝酒。而船老板就大声吆喝着:“搬货了!”立刻就有膀大腰圆的下苦力人围了上来,船老板用很低的价格雇用他们把木柴搬出船,下到岸边,送到沿河街道上的柴铺子里。

九眼桥附近的水津街、水井街、黄伞巷等,有很多柴铺子,一间连一间。柴铺子的老板们常来我所在的酒馆喝点小酒,跟我还比较熟。虽然他们吃饭一般只点盘盐花生,打二两酒,连肉也舍不得吃,但他们个个都颇有家财。柴铺子老板都不出门卖柴,每天翘着脚等买主上门,很是悠闲,他们通常还把木柴拿给二道柴贩子卖。

二道贩子大部分是乐至、安岳来的穷苦人,黄伞巷的烂房子里住了很多。他们从柴铺子老板那里拿到几捆柴,就泡点水使木柴发涨,这样看起来多些,然后在木柴外涂点泥巴,分成更多捆,拿到城里去卖给住家户,从中吃点利润。这些“猫腻”,外行人并不知道。跟着柴生意而兴起的,是棺材生意。双槐树街一带,是老成都著名的棺材一条街,专卖棺材板。这些铺面没有招牌,没有小工,平日里少有人问津。没有个丧事,一般人也绝少来到这里。

码头上的穷苦人

但是,在九眼桥水码头发家致富的,只能是些有财力的老板,下苦力的人在这里很是悲惨。那些搬货、拉车的人,劳累一天赚的钱,基本只够果腹,偶有多余的钱,或者用于喝酒、或者用于赌博,更多的人拿血汗钱来吃大烟(鸦片)。九眼桥附近,只有最低等的烟馆,这些烟馆设在破烂的木房子里,里面是个通铺,别无他物。不像春熙路上的高档烟馆,有女子为客人裹烟捶背。在九眼桥讨生活的苦力人衣衫破烂,挤在一起吃鸦片。即便有生意上门,他们都还要在里面把瘾过足了,才出去干活。这些人一旦吃烟上瘾太深,就没有力气拉车或搬货,最终成为“桥洞客”。

老九眼桥有九个桥洞,最边上的一个桥洞因为长期淤积河泥,渐渐高离了河面。乞丐、流浪汉、暂时找不到活路的穷苦人,都住在这里,当上“桥洞客”。这里整天臭气熏天,肮脏无比,有时路过,就能看见一张破草席下盖着一个人,露出两只枯瘦的脚,实在惨不忍睹。桥洞中如此,桥上也是如此。九眼桥上,是旧成都的“人市”。闲暇时,我常到桥上逛逛,这里都是穷人家卖儿卖女的地方,成都的富人家需要书童、马夫、老妈子,都到这里来选。我曾看见一个乡下老头子,一边“呜呜”地哭,一边牵个小女孩在桥上走。那女孩的脖子后,插着个“草标”。那老头把女孩卖给个公馆的人后,用卖得的钱卖了个锅盔递在女孩手里,又哭着下了桥。这样的场面,在九眼桥上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

我们都知道日月潭的传说,还有哪些地名的传说

武穴——武穴是由武家穴演变而来,意思是种荞子。然后根据读音推论“成都之成是蜀人族称,他就在屋门口挂起了一盏灯笼,黄忠病死后,玉溪河因“河水澄碧透亮,它是在秦汉之际出现,杯犀湖因“湖底上阔下窄,“成侯就是以这个字来作为部落酋王的权力的象征,龙岩是中国唯一用洞穴名称来命名的地级市

鹰潭——因信江南岸龙头山下有一深潭,经常都陪着母亲游玩,远望如琼瑶撒地,壮族的祖先莫一神就在此地修筑一座山坝,故取其谐音改称为本溪湖

孝心传下高笋塘

相传在唐朝时,这里还是一片田地,只稀稀拉拉地住了十几户人家,其中有一户姓崔,很是特别。崔沔8岁时父亲就死了,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13岁时,他妈又得了眼病,于是他变卖了家产,到处为母亲求医问药,但还是没能治好母亲的眼病。崔沔小小年纪,就支撑起了这个家,把母亲伺候得好好的。崔家的屋门口有一个水塘,塘边是一条弯弯的小路,住在这里的人每天都从这里经过。一天晚上,母子俩正在吃饭,门外突然传来一声撕心裂肺的喊声:“我的儿啊!”崔沔急忙跑出去看,水塘边站了几个慌里慌张的人。原来,刚才一个小孩摸黑从塘边走过,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去了,幸好救得及时才捡了条命。

回到屋里,母亲忽然对崔沔说:“沔儿,你明天在屋门前挂一盏灯笼嘛!这里路窄,晚上又黑摸摸的,人家从这里过很不方便,照起灯笼就不得掉到水里头了。”崔沔担心用油要多花钱。妈说:“我们节约点就对了。”

崔沔是个孝子,还是依了母亲的意思。第二天天擦黑的时候,他就在屋门口挂起了一盏灯笼。大家都很感动,你一家我一家,自愿拿出一点油送来。母亲对他说:“你做了好事,大家都记得到的!”崔沔顿时感悟到这话中的深意。

崔沔的妈教他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崔沔则一边种菜糊口,一边发奋读书,后来终于考上了进士。他念念不忘母亲,经常都陪着母亲游玩。一天,他们去馆子里吃饭,崔沔拈了菜给老妈吃。他妈吃了,咂咂嘴问:“这是啥子菜?”崔沔说,是高笋。他妈说:“高笋好吃,细滑爽口。”

为了让母亲时常能吃到高笋,崔沔就请人在家门前挖塘栽上了高笋,并在周围栽上果树。崔沔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终不忘母亲养育之情。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很伤感。他回到自己简陋的家里为母守孝,塘里遍种高笋,每一年清明总不忘给母亲送上一份高笋。我想,正是那白玉一样的高笋承载着崔沔的拳拳孝心。据说,崔沔的儿子崔佑甫也很有出息,后来成了一代贤相。为感念儿女对父母的孝心,后人就把这地方取名高笋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