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畲族有哪些文化?
待客会友,以歌相迎;
男女相爱,以歌代媒;
喜庆佳节,以歌为贺:
婚丧嫁娶,以歌当哭;
畲族人民生活中处处与歌相连。
畲族民歌,是流行于福建省、浙江省等畲族居住地的传统音乐,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历史歌(讲述畲民迁徙之旅)、故事歌(描写汉族的故事)、劳作歌(劳动时即编即唱,比较零散)、儿歌(专门编给小孩传唱的歌谣)。
畲歌的丰富多彩,充分显示了畲民的智慧。其歌词淳朴清新,又活泼灵动,充满着山林雅韵,反映畲族的风情特色。
从古老的《祖宗歌》、《盘王歌》中,我们可以找寻畲族的族源,知晓畲族四大姓氏的由来;
从劳作歌《节气歌》、《柄歌》中,我们可以了解畲民的生产劳作,知道男人和女人如何分工协作;
从婚嫁歌《劝酒歌》、《嫁女歌》中,我们可以探寻畲族的婚俗文化,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
畲歌大多用“假声”歌唱,这也是畲歌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按唱法的不同,可分为平讲调、假声唱、放高音等三个部分。
在闽东畲歌中最具有代表性且难度最大的“双音”,则是畲歌中唯一幸存的二声部山歌歌种,由两人共同以假声的方式演唱相同的歌词、相同的节拍,从而使曲调之间形成和音式、支声式或模仿式的关系。
这种唱法被著名音乐家郑小瑛称为我国民歌中一颗稀有的明珠。而雷清梅就是“双音”唱法的传承人之一。
雷清梅学习畲歌已有11年,除了日常的勤奋练习,她还经常走出家门参加比赛与义演,用身体力行履行传承人的职责,弘扬好畲歌的文化。
轻唱畲歌,身穿畲服,手拿畲族特产,与网友新颖互动,雷清梅参与的由蕉城区委宣传部推出的“蕉城好故事”网红招募活动,以当下流行的网络直播方式传播畲族特色的文化,在短短数日就获得了近数万的点击量。
然而近年来,受畲汉通婚、人口流动频繁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畲族的子孙已不会讲畲语,更谈不上唱畲歌了。面对传承的难题,闽东各大院校积极创新传承方式,主动担起了弘扬畲歌文化的担子。
2016年,宁德师范学院开设了福建省高校首个畲歌传承班,在教学中融入畲族特色,鼓励校中的畲族学生积极参与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宁德民族中学师生用畲语重新演绎了这支经典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空灵的歌声娓娓道来对党的热爱。
畲歌婉转,纤徐有情
从旷古的荒夷渺渺传唱至今
畲族的情怀,畲族的传说
都在歌里世承
构建了闽东灿烂的文化底蕴
微信搜索公众号“宁畲志”
更多精彩等你来发现~
-THE END-
二、畲族习俗?
畬族是游耕民族,以米为主食,擅编织。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正月初一忌抬轿、吃狗肉等
三、畲族名人?
畲族在扶宋抗元中,涌现一大批像陈吊王、许夫人、黄华、钟明亮、陈满等畲族民族英雄,凤凰山和南澳成为抗元主要阵地,传颂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名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四、畲族美食?
畲族的美食文化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一起去了解这独特的畲族美食。
乌米饭(乌饭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乌饭节”是畲族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畲家人又称作“分龙节”,这天,家家都做乌饭以备全家共餐、馈赠亲友、祭祀祖先之用,同时族人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
乌米饭的制法,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到布袋里,连袋放到铁镬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袋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汁里,几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
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糍粑(冬至)
畲族过年、“七月半”和冬节都要制糍,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
糍粑的做法是:将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小团或饼状食用。畲粑,即畲族糍粑,是畲族男女老少皆宜的一种特色小吃。
热乎乎的白色糍粑,裹上由白糖、红糖粉、花生碎混合均匀的蘸料,食欲立刻被激起。将其咬在口里,又软又粘,米香夹着甜味,亲切的口感让你吃完一口还想接着下一口。
菅叶粽(端午节)
“菅粽”,通常在端午节和分龙节时食用。每逢端午节,菅粽用于供敬祭祖宗外,还用以馈赠亲友。
将精选优质糯米倒入黄碱水里浸泡若干小时,拿两片菅叶对折成一条槽底,而后舀碱水泡过的糯米放叶槽中,成为一条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的菅叶粽,放到锅里煮十余小时遂成。
笋干(冬季)
笋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
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
畲酒(全年)
畲乡谚语“无酒难讲话”,说的是畲民热情好客,善饮酒,常以自家酿制的美酒待客。客人一到畲家,主人一般不先泡茶,而是恭恭敬敬地用双手捧上一大碗米酒请客人品尝,这是畲家最高的待客礼节。
畲家一年四季,家家均酿米酒,建房时有“上梁酒”;生日时要吃“生日酒”;嫁女时要吃“嫁女酒”;娶亲时要吃“讨亲酒”,真可谓无酒不办事。畲族米酒,通常普通家庭家家户户都会酿造。
畲茶(春夏)
畲族人自有采山茶唱畲歌的传统,还有专门编写的《采茶歌》。畲族的茶以白茶、天山绿茶为主。
畲族人自称“山哈”,对于茶文化当然更加讲究,在漫长的栽茶、采茶、制茶、饮茶过程中,沉淀着独特的畲族风情。
五、畲族特点?
1、分布现状
畲族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金华三个地区的十多个县内;江西省的畲族大都散居在鹰潭龙虎山、铅山县、贵溪、吉安、永丰县、全南县、武宁县、资溪、兴国县等。
贵州主要分布在麻江县、凯里市、福泉市和都匀市;广东省分布在潮安区、饶平县、河源、海丰县、大埔县、增城区、惠阳区、博罗县等14个县市区内;安徽省的畲族主要集中在宁国市,;湖南省的畲族主要分布在桂东县、汝城县、炎陵县等。
2、传统服饰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3、婚姻习俗
在畲族社会里,无儿的家庭多行招赘,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生有二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
4、饮食习俗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声誉。
5、传统文化
畲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移经过。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
六、什么畲族?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0%的畲族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闽南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她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七、畲族小吃?
乌米饭、畲族粽子、豆腐娘、糍粑、畲族千层、咸菜火锅、安仁鱼头烧豆腐等。
1、乌米饭:乌饭是畲族人民从山地里采来的野生乌稔树的嫩叶,置于石臼中捣烂后用布包好放入锅中浸,然后捞出布包将白花花的糯米倒入乌黑的汤汁里烧煮成的饭。其味道相当不错,吃一口清香糯柔,细腻惬意,别有情趣。
2、畲族粽子:畲族粽子,又称菅棕、五节粽。常见的有两种粽子,一种是用箬叶将糯米包成三角或牛角状,再用龙草捆扎。另一种是用菅叶将木糯米包成管状,再用龙草捆扎五节。包粽子前将糯米浸泡碱水中,这种碱水是用山上的一种特别的碱树烧成灰,开水在碱灰中过滤后形成的一种黄色的天然碱水,用此碱水包成的粽子色黄气香味美。包粽子时畲民常在糯米粒中加肉、红枣、绿豆、花生、鲜果等做馅,使粽子更加美味,粽子包好后在锅里要煮上一夜才能熟。由于五节粽子比较实,可以切成片,用来煎,口感佳。
3、豆腐娘:是浙江地区传统的小吃,在浙江省南部的丽水地区和温州地区,比如庆元景宁交界一带非常流行豆腐娘为汤料,放入当地特色的黄馃、千层米糕、糍粑作为主食。每逢过年过节,都是招待客人的最好方式。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开发的发展,更是成为招待外来客人的特色佳肴。
4、 糍粑:糍粑,是畲族的一道民族美食,每逢过年过节,畲族人们都会做糍粑吃,既是一道甜食,又给人甜甜的内心感受。
5、畲族千层:糕大米赋予了千层糕谷物的香气,而它的色泽和甜味则来自于糖。糖的重量比例需要非常精确,五份红糖,三份白糖,再加适量冰糖提色,这样熬制成的糖浆才能使千层糕甜而不腻。刚出锅的千层糕散发着诱人的米香和糖味,冷却后,用刀和棉线切割成菱形,层次分明,晶莹透亮。享用千层糕,最好的吃法就是一层一层剥着吃,这样才更有味道。
6、咸菜火锅:咸菜火锅丽水地处山区,山高水冷,山村乡民以秋冬之际,多食火锅。山区的火锅以咸菜、白菜、萝卜、南瓜、丝瓜、毛芋以及笋、蕨、野菌、苦菜等为主料,且多以自制咸菜为主。
7、安仁鱼头烧豆腐:安仁鱼头烧豆腐龙泉安仁的鱼头烧豆腐,是道名菜。味道鲜美,脍炙人口,物美价廉。
八、畲族之乡?
景宁,隶属浙江省丽水市,位于浙江西南部、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在景宁旅游是个意外收获,从太姥山下来赶赴云和梯田的途中,路过景宁,当天是农历三月初一,离畲族的重大节日三月三只差两天,为迎按三月三,景宁城内处处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正是拍摄畲族风情的好时机!于是,我们决定改变行程,先在市区参观拍摄、而后到三月三的主会埸“凤凰古镇”参观。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
畲族婚姻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兰、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解放前,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解放后,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对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习俗。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景宁旅游资源丰富,有::畲族婚俗表演、凤凰古镇、畲乡之窗、千峡湖、中国畲族博物馆、大均漂流、中国畲乡风情节、四幕风情歌舞剧《畲山风》、畲族服饰、畲族山歌、山哈寨、畲族祭祖表演等。
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
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中国首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也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畲族人民历来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项目也很多,有武术、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骑“海马”、竹林竞技等。图为畲族的体育活动: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意为大象颈部技能。现已被列为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99%的畲族所操语言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畲族的民族服饰以头饰的"凤冠"和"牛角帽"闻名,服饰的颜色以黑色、蓝色为主。服饰多着自织的苎麻布。畲民以前不分寒暑,都穿麻布依。男穿单袷,女短裙蔽膝,有穿短袜绑腿的习惯,腰间多悬围身裙。妇女头戴凤冠,裹以花布。现在,有重大活动及节日庆典,畲族人才会穿着盛装。
九、鼓浪屿畲族博物馆的银饰是真的吗?
是真的
畲族的手工艺中最出名的就是银饰,有“三千来去客,四万打银人”的谚语流传,畲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溶银、倒条、打型、切料、压模、雕花、焊接、煮银、清洗等多道工序,还有镶嵌、点翠、珐琅等工艺。
十、畲族女人特点?
畲族女人发饰不同于汉族,尤其是已婚女性,她们的头发都是从梳子后面梳出来的长长的管状发髻,像一顶鸡冠状的帽子放在脑勺后面,头发上戴着一个红色的天鹅绒戒指。
有的人在头顶放一根五六厘米长的小竹筒,在竹筒上梳成螺旋状的头发,看上去很独特。
梳头的时候,不仅要用茶油和水擦拭,还要用假发混合,这样看起来高高的,蓬松的,亮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