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168 2024-01-11 09:11

一、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一)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二)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三)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四)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五)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六)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七)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八)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九)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十)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二、自然灾害联防联动措施?

建立重大灾害防范联防联控机制。加快建设大灾预警体系。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加强灾害防御。构建大灾情景再现,提高防范应对能力。

三、冬季自然灾害防范措施?

冬季自然灾害主要是风雪防范,第一要加强防冻工作,冬季天气变化快,居民要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报,注意保暖,特别是农村孤寡老人。

第二要防范风雪,居民在做好保暖的基础上要多加储备生活必要物资,以便风雪来临时减少外出,防范因为交通不便带来了风险。

第三注意煤气中毒,年年有。

四、国家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级别及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3月24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组织指挥体系、灾害预警响应、信息报告和发布、国家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保障措施等进行了规范和完善。具体有以下级别:

1、Ⅰ级响应启动条件: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Ⅰ级响应:

死亡20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200万人以上;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30万间或10万户以上;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该省(区、市)农牧业人口30%以上或400万人以上。

2、Ⅱ级响应 启动条件: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Ⅱ级响应:

死亡100人以上、200人以下(不含本数,下同);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100万人以上、200万人以下;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0万间或7万户以上、30万间或10万户以下;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该省(区、市)农牧业人口25%以上、30%以下,或300万人以上、400万人以下。

3、Ⅲ级响应 启动条件: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Ⅲ级响应:

死亡50人以上、100人以下;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50万人以上、100万人以下;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0万间或3万户以上、20万间或7万户以下;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该省(区、市)农牧业人口20%以上、25%以下,或200万人以上、300万人以下。

4、Ⅳ级响应 启动条件: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Ⅳ级响应:

死亡20人以上、50人以下;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10万人以上、50万人以下;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或3000户以上、10万间或3万户以下;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该省(区、市)农牧业人口15%以上、20%以下,或100万人以上、200万人以下。

五、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的原则与措施?

以人为本原则。该原则是指政府工作人员在抗灾时,要把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紧急状态下,除依法不宜许可群众进入的单位外,机关事业等单位都应当安全、有序引导群众躲避自然灾害,带领群众有组织地抗灾,绝不能以保障单位秩序等为由,将正在遭受灾害的群众拒之门外。

防减救相结合、以防为主原则。在应对自然灾害问题上,部分工作人员重减重救不重防,很多人将自然灾害给群众造成的损失视为不可避免。事实上,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不等于自然灾害给群众造成的损失不可避免。让自然灾害信息公布及时广泛,抗灾措施科学合理,组织保障有力,厚赏防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这样就会将灾害损失降为最小或彻底消灭在萌芽状态。

属地责任为主原则。基层政府是最接近自然灾害的部门,只有赋予基层政府制定防灾减灾救灾措施的自主权,才能消除基层政府在自然灾害面前等指示、靠请示的惰性行政,才能根据自然灾害的特征和本地实际,在第一时间内推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抗灾政策。

法治保障原则。在宪法法律框架内制定防灾减灾救灾措施,然后将科学合理的措施通过法定程序上升到法律,从而为抗灾提供强有力的规则之治。

六、丹霞地貌的自然灾害及防范措施?

丹霞地貌是一种环境较为脆弱的地貌.丹霞地貌区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区域,它的多种自然灾害以地质灾害为主.丹霞地貌旅游与丹霞地貌灾害具有共存性,因此,研究丹霞地貌自然灾害,并实施防治

七、福建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及其应对措施?

提供个思路吧:

1、台风,每年台风都会对福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损失。

2、地质灾害,因福建多山,大雨后山体容易出现滑坡等。

八、自我保护的实例以及遇到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

比如天下大雨打雷,你不出门,关掉电源拔掉天线。。。遇到地震时,应迅速的跑向野外空旷的地方,如果来不及就靠墙呆着

九、人类面对自然灾害应该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

“自然灾害”通常有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

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范自然灾害:1、雷电灾害防范(1)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3)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4)减少使用固定电话和手提电话。(5)据有关专家介绍,出现雷击事故后,最好对被击伤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2、地震灾害防范(1)、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2)、地震时如在室外,应远离建筑物。(3)平时进行防震演练。(4)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该做到的是:①尽量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消除口鼻附近的尘土,露出头部保持呼吸通畅。②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③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④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⑤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⑥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⑦利用一切可用的东西,如敲击物体等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不要盲目乱喊,保持体力。⑧要尽量向空气通畅(有光亮)和有食物的地方移动,以备长时间坚持,保持体力,等待救援。3、热带风暴灾害防范(1)注意收听有关天气预报,做好预防准备工作。(2)房屋需要加固的部位及时加固,关好门窗。(3)准备好食品、饮用水、照明灯具、雨具及必需的药品,预防不测。(4)疏通泄水、排水设施,保持通畅。(5)热带风暴到来时,要尽可能呆在室内,减少外出。(6)遇有雷电时,要谨慎使用电器,严防触电。(7)密切注意周围环境,在出现洪水泛滥、山体滑坡等危及住房安全的情况时,要及时转移。(8)风暴过后,要注意卫生防疫,减少疾病传播。4、龙卷风灾害防范(1)龙卷风袭来时,应打开门窗,使室内外的气压得到平衡,以避免风力掀掉屋顶,吹倒墙壁。(2)在室内,人应该保护好头部,面向墙壁蹲下。(3)在野外遇到龙卷风,应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相反方向或者侧向移动躲避。(4)龙卷风已经到达眼前时,应寻找低洼地形趴下,闭上口、眼,用双手、双臂保护头部,防止被飞来物砸伤。(5)乘坐汽车遇到龙卷风,应下车躲避,不要留在车内。5、洪水灾害防范(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顶、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3)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4)洪水过后,要服用预防流行病的药物,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发生传染病。

十、丹霞地貌区的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丹霞地貌演化发育过程中遭受的如由地球内力释放以及自然气候变化扰动而造成的山体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

对丹霞地貌的保护,应采取避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