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说明文――恐龙蛋化石
恐龙是爬行动物,它和大多数其它物则睁爬行动物一样是下蛋的。蛋要保存为化石,显然远比骨骼、牙齿为难,因为蛋壳太脆了,一碰即破,何况还要在岩层里保存六七千万年至今呢!可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部分恐龙蛋到底还是被保存为化石了,并且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报导。因为当时还很稀少,极为珍贵!随后,世界各地相继有所发现,我国则更丰富。据今所知,我国南起广东,北至内蒙,西起新疆,东至浙皖,这样大范围内十几个省份均产恐龙蛋化石。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堪称世界第一。我们不仅有单枚的蛋化石,还有成窝的。有时一窝可多达二三十枚,上、下重叠数层,成同心圆排列,煞是好看!记得早年笔者与我师杨钟健教授漫话恐龙蛋时,他曾提问:成窝的恐龙蛋是一条恐龙一次下的,还是多次累积的?恐龙是站在同心圆中心向外下蛋的,还是站在圈外、转圈向里下蛋的?因无真凭实据,笔者当时交了白卷,未知读者们能否答得上来?
关于恐龙蛋,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凡产恐龙骨骼化石的地方,往往没有蛋化石或不多。反之,产蛋化石多的地方,往往没有恐龙化石或不多。这是为什么?有人解释说,这些蛋化石都还没破壳,是“坏蛋”,孵不罩岁出小恐龙来,所以蛋多龙少。反之,凡孵出了小恐龙的蛋均已破碎,就不可能保存为完整蛋化石了。于是龙多蛋少。自然,这不过只是“一家之言”,孰是孰非,还有待印证。
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和恐龙足迹(脚印)研究一样,是古脊椎动物学中的一个侧枝。它主要着重于蛋本身形态、构造的探索,而较少涉及这蛋是哪一种恐龙下的。因为蛋和恐龙通常是分别保存为化石或甚至光有蛋而没有恐龙,这就难于确定蛋的属主了。正如你家养了好几只鸡,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你能准确说出某一盯宴蛋是哪只鸡下的吗?所以,在古生物学中,蛋化石的属种鉴定自成一系统,不与恐龙的属种一致。我国有关恐龙蛋的研究也自杨钟健教授始。他根据蛋化石的外形构造订了长形蛋、圆形蛋、粗皮蛋等好几个属种,只在论文的后部,讨论了某蛋可能是某种恐龙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恐龙蛋的研究也进而“由表及里”。学者不仅注意蛋的外部构造,通过磨片、显微照像等技术,观察蛋皮各层次的细微结构。发现不同的蛋化石,具有不同的蛋皮构造,说明它们系不同恐龙所下。更有意义的是,根据蛋皮各层次厚薄及其显微结构的变化,可探讨不同蛋化石对当时环境的适应程度和孵化成功率的高低,进而阐明恐龙种族的衰退和绝灭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不断有恐龙蛋的新发现,特别是河南西峡县,据最近报道,竟出产上万枚恐龙蛋化石,实属“世界奇观”!
你们应该学鸟了吧
不飞鸟
在第三纪早期的北美草原上居住着一种被称作不飞鸟(Diatryma)的不会飞的鸟,身高超过9英尺。它有厚重的三个趾的脚,一个约17英尺长的大脑袋和有力的勾状喙。那时哺乳动物很少而且大都很小,因此像这么大的鸟对它们而言相当危险。从古新世末期到第三纪早期,不飞鸟生活在北美和欧洲。
因为不飞鸟是在恐龙全部灭绝后才演化出巨大的杀手,它们填补了肉食恐龙留下的空白,占据着食物链顶端。不过不飞鸟的化石虽然不很罕见,但是人们却没有发现过它的足迹化石,直到最近,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在华盛顿的距今约4500万年前的始新世在1971年之前,可以说没有一位古生物学家或者生物学家认为夏威夷群岛上能找到化石鸟,因为那里是火山岛。可是,出乎意外,1971年,一位热心的博物学家艾丹姆在英洛凯岛(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个岛)的沙丘中,发掘出轰动于世的一具不会飞的雁的骨骼,而且十分完整,从而引起了古生物学家们的极大关注。从此以后,化石的收集点一下子扩展到夏威夷群岛8个主岛中的5个。
从夏威夷群岛上发掘的好几万件化石材料,现在集中在美国史密森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不久前,根据美国古生物学家詹姆斯和奥尔森的研究,在这些化石材料中至少有17种是人类陌生的不会飞的鸟。它们是鸭、雁、秧鸡等熟悉鸟种的后代。它们的祖先一定是优秀的善飞鸟,否则决不可能从离夏威夷群岛最接近的大陆,横越了3,200多公里衫帆洋面,到达夏威夷群岛上的。
那么,这些优秀的善飞鸟是怎样变成不会飞的鸟呢?
从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开始,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岛屿上的飞行生物可以被风吹走或消失,因此,导致了不会飞鸟的进化,例如有许多不会飞的鸟出现在多隐态风的新西兰和其他大的岛屿上。然而,在一些小岛上,如夏威夷群岛中的莱桑岛和奈霍拉岛都是飞行小鸟的乐园。看来,用风来解释这一进化的原用,是不令人满意的。
詹姆斯和奥尔森两位古生物学家提出了与达尔文等科学家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岛屿上不会飞鸟的真正进化原因是能量的利用,而不是什么风。因为在与大陆隔绝的岛屿上,体大的陆栖哺乳动物不容易横越大海到达,凶恶的猛禽在海岛上也相对减少,而且岛上一般食物丰富,不需要飞行觅食。在这样既不用逃避敌害和作季节性迁徙,又不愁食物的环境里,使一些鸟类飞行能力降低,翅膀逐渐退化。由于没有大的翅膀和厚实的飞翔肌肉支持,活动就减弱,一些鸟类只需要少量食物足以维生和繁殖,最终形成了不会飞的鸟。
对詹姆斯和奥尔森的“能量利用”理论,有的古生物学家和动物学家提出两点异议:一是鸟类中的猛禽和树栖小鸟为什么不会变成不会飞的鸟呢?二是按照这一理论,飞鸟进化为不会飞鸟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这似乎与实际情况不符。
詹姆斯和奥尔森针对上述两点异议,分别提出解释:第一,一般来说,动物的进或携雹化总是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的,失去飞翔能力,并非对所有类型的鸟都是有利的。因而,靠飞行获食的猛禽和在树冠觅食的小型材栖鸟类,它们之所以不会变成不会飞的鸟,原因在于失去飞翔能力对它们获得能量不便,而只有那些在地面上或近地面上觅食的鸟类,才会渐渐地变为不会飞的鸟类,夏威夷群岛上发掘的不会飞鸟的骨骼,都属于这类鸟。因为对它们来说,从飞鸟进化为不会飞鸟,是有利的。第二,从“能量利用”的理论来解释飞鸟进化的时间,未必需要特别长,从夏威夷群岛上不会飞鸟的例子来看,这一进化过程相当迅速。因为夏威夷群岛中最古老的岛也不过只有600万年的历史,最年轻的岛不到100万年的历史。而从会飞的鸟进化到不会飞的鸟的实际时间则就更短。因为不会飞的鸟类祖先无能开拓一个特殊的岛,必须等到这个岛形成足够的土壤和植物,为陆栖鸟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条件后,它们才会出现。这个问题尚在争论中。
地层发现了一组疑是不飞鸟足迹化石,引起了古生物学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