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河和巴拉那河的主要区别?

极地旅行网 2023-05-26 16:58 编辑:admin 237阅读

亚马逊河和巴拉那河的主要区别?

亚马逊河

1,流量大(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十分丰富) 2,水位变化小,无明显汛期(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降水丰富) 3,流域面积广(位于亚马孙平原) 4,河流含沙量小(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好) 5,水能资源丰富(河流流经山地和平原地区,落差大,再加上水量大) 6,无结冰期,无凌汛现象(地处热带,河流不结冰) 差不多就是这些了,以后楼主在分析水文特征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巴拉那河

是南美洲仅次于亚马孙河的第二大河流,风景宜人,始于源流-格兰德(Grande)河和巴拉那伊巴(Paranaiba)河交汇处,向西南流,经巴西中南部至瓜伊拉(Guaira),而后穿行于巴西与巴拉圭之间,过科连特斯 (Corrientes)进入阿根廷,先往西南再往东南流与乌拉圭河汇合后称拉普拉塔河,最后注入大西洋。

巴拉那河逶迤千余里,沿岸农作物丰富,盛产玉米、大豆、高粱和小麦。远洋轮船可达离河口约600公里的SENTA FE港。

拉普拉塔河位于南美洲乌拉圭和阿根廷之间,在西班牙语中“拉普拉塔”是“银子”的意思。拉普拉塔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流,全长4700公里,流域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其实拉普拉塔河只有320公里长,她汇集了巴西、玻利维亚乌拉圭、巴拉圭和阿根廷几条重要的支流。

拉普拉塔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东源,一个是西源。两源都发源与巴西高原东南边。

拉普拉塔河流域实际上包括了巴拉圭河、乌拉圭河巴拉那河河拉普拉塔河流经的地区。拉普拉塔河流域是拉丁美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她的大部分处在亚热带,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南美洲的经济中心,象布宜诺斯艾利斯、拉普拉塔、罗萨里奥、圣菲、蒙得维的亚、派桑杜等城市和港口都在沿河两岸。世界上著名的维多利亚大瀑布就是在巴西河阿根廷交界处的下游,在巴拉那河的上游处。

南海海域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1.2.1 概况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是东亚陆缘面积最大、位置最南的边缘海。南海形状极不规则,其长轴方向为北东向30°,长约2380km,总面积350×104km2。南海的北界为华南大陆,西界为中南半岛,东界和南界为一系列岛弧围绕。该系列岛弧北起台湾岛,往南和西南方向的主要岛屿有吕宋岛、民都洛岛、巴拉望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等,构成南海外缘的自然型尘边界,使南海成为半封闭的边缘海。南海东部和南部各以巴士海峡、民都洛海峡、巴拉巴克海峡等十多条海峡与大洋或外海相通。

南海总体地形从周边向中央倾斜,由浅至深依次分布着大陆架和岛架、大陆坡和岛坡、深海盆地等地貌类型。陆架和岛架总面积为168.5×104km2,约占南海总面积的48.15%,在南海北部和南部宽,东部和西部较窄。陆架和岛架的外缘坡折线水深各处差异较大,通常在100~300m之间,其上发育水下浅滩、水下三角洲、海底谷、水下阶地等次级地貌。大陆坡和岛坡总面积约为126.4×104km2,约占南海总面积的36.11%,其地形崎岖,高差起伏大,是南海地形变化最复杂的区域,发育有断褶型陆坡斜坡(或陡坡)、堆积型陆坡斜坡、深水阶地、海台、海岭、陆坡盆地、海山海丘群、海槽、海脊等次级地貌。深海盆地位于南海中部,总面积约为55.11×104km2,约占南海总面积的15.74%。盆地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以南北向的中南海山为界,分为中央海盆和西南海盆。深海盆地以平原地貌为主,高差悬殊、宏伟壮观的链状海山和线状海山分布其间。

南海的地形和地貌基本特征可从南海地形图(图1.2)和南海地貌图上反映出来。

1.2.2 南海北部地形地貌

南海北部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阔的陆架之一,长1425km,最大宽度310km。其主要地貌类型为现代海积平原地貌,水深范围为0~150m,地形平坦,平均坡度为0°03′~0°04′,沉积物主要为泥或粉砂质泥。由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海平面变化、现代海水动力作用之差异,区内三级地貌类型较多,发育滨海沙坡、海底浅滩、潮流沙脊、海釜、水下阶地、古海岸线、沙波与沙丘、古河道、水下三角洲、古三角洲等多种地貌类型。

图1.2 南海地陆嫌形图(数值单位为m)

南海北部大陆坡东起台湾的西南端,西至西沙海槽的西端,呈NE向展布,全长约1350km,宽143~342km,与深海平原的分界水深为3400~3700m,呈西宽东窄状。大陆坡上部和中部,陆源物质丰富,以堆积型陆坡斜坡为主体,局部因受断裂构造控制,发育有断褶型陆坡斜坡和东沙海台。大陆坡下部以构造地貌为主,发育有西沙海槽、链状海山,局部伴有堆积地貌大陆隆。

1.2.3 南海西部地形地貌

南海西部大陆架北起北部湾口,南至加堆克群岛,陆架外缘水深为200~250m,呈SN向条带状分布,长720km,大部分宽65~115km,南北两端稍宽,中间窄,最窄处仅27km,按地貌特征分为陆架侵蚀-堆积平原和堆积平原,其三级地貌类型较为简单。

南海西部大陆坡北起西沙海槽,南面以盆西南海岭南端为界,陆坡外缘水深3600~4000m,呈北宽南窄状。由于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地形变化复杂,地貌类型也比北部陆坡多。大陆坡西部以南北向延伸断褶型陆坡斜坡和深水阶地为主;北部和东北部以块体隆升的海台为特征,发育西沙海台、中沙海台、中建海台等;中北部以坡度较为平缓的堆积型陆坡斜坡为主体;中部和中南部以地势低洼的陆坡盆地为特征,发育中建南陆坡盆地和万安北陆坡盆地;东部地形起伏变化大,发育中沙海槽和中沙北海岭、盆西海岭、盆西南海岭等大型地貌。

1.2.4 南海南部地形地貌

南海南部大陆架包括著名的巽他陆架北部和加里曼丹北部陆架,与南海北部陆架同为NE―SW向展布,宽达300~400km。由于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现代水动力作用等诸因素,发育有陆架堆积平原、陆架侵蚀-堆积平原、水下阶地、古河道、古三角洲、海底扇等卜悉禅多种地貌类型。南海南部大陆坡西起巽他陆架外缘,东至马尼拉海沟南端,北东向延伸,长约1000km,其水深大部分在250~2000m之间,海底切割强烈,崎岖不平,地貌类型众多。南沙群岛位于其中,岛礁星罗棋布,有出露水面的岛屿、沙洲,有位于水面上下的环礁、台礁,有淹没水下的暗沙、暗礁和暗滩。

上陆坡因受同一方向的断裂构造控制和大量陆源碎屑物所覆盖,除陆坡上部为断褶型陆坡斜坡外,大部分为堆积型陆坡斜坡。断褶型陆坡斜坡主要分布在陆架外缘和上陆坡相接地段,呈条带状分布。堆积型陆坡斜坡主要分布在陆坡的西北部和加里曼丹岛的北侧,其坡度较为平缓,形态也较为单一。中陆坡又称南沙台阶,其地形变化复杂,可分为海台、陆坡盆地、海槽、海谷、海山海丘群、水下礁盘等。下陆坡是陆坡外缘往深海转折处的斜坡,水深由2000m开始,往下直落深达3500~4000m的西南海盆,其坡度比上陆坡陡,以断褶型陆坡陡坡为主体。

1.2.5 南海东部地形地貌

南海东部与菲律宾吕宋岛、巴拉望岛相邻,北面与我国台湾岛相衔接,南部隔南沙群岛与加里曼丹岛相望,西部则经中沙群岛、西沙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望,中部大片地区海底地形较为平坦,属岛弧地貌,次级地貌分为岛架和岛坡地貌两类。

南海东部岛架由台湾岛至菲律宾的民都洛岛和巴拉望岛,呈南北向的狭长条带状,岛架外缘坡折水深100m左右,在民都洛西岸外缘坡折处,水深增大至100~200m,宽3~14km,坡度略大。

在南海东部岛坡分布着长而深的马尼拉海沟与吕宋海槽,海沟深达4500m以上。菲律宾巴拉望岛的西侧海区,大部分海底为巴拉望岛的西北岛坡。岛坡中部、南部斜坡地形比较简单,北部地形则较复杂,既有峡谷横切,又有深潭下落,显得崎岖不平。岛坡的西部有大片高起的台地,其顶面平坦,并有多个山峰环列于南翼。总体而言,南海东部岛坡海底地形表现出从东南往西北倾斜的趋势。

1.2.6 深海盆地地形地貌

海盆位于南海中部,水深3400~4300m,NE―SW向展布,大致以南北向的中南海山为界,分为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

东部次海盆是南海海盆的主体,大约以珍贝海山和黄岩海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海盆自北部大陆坡脚水深3400~3600m向南水深逐渐加大,到珍贝海山和黄岩海山坡脚水深达4200m左右,以广阔平坦的平原地形为主体。海底自北向南微微倾斜,地形平坦。在广阔平坦的深海平原上有5条雄伟的东西向的链状海山分布,即珍贝-黄岩链状海山、涨中链状海山、宪南链状海山、宪北链状海山、玳瑁链状海山。南部海盆自南向北微微倾斜,其水深范围为4000~4400m,地形同样平坦开阔,平原面积占80%以上。该区也有东西向链状海丘分布,但数量比北部海盆少,且高度也较低,主要有黄岩南链状海丘、中南海山东链状海丘等。

西南次海盆长轴为NE向,长约525km,东北部最宽处达342km,向西南宽度逐渐变窄。海盆与陆坡交接处水深4000~4200m。海盆内以平原地形为主体,但在海盆中部分布着与海盆长轴平行的舟状洼地,其水深为4400m左右,因而盆底平原从东北和西南两侧向中部舟状洼地略微倾斜,平均坡度为0°02′~0°12′。海盆中有数条NE向线状海山和链状海山、海丘分布,以长龙线状海山及其南侧的三条线状、链状海山最为壮观。长龙海山长234km,宽20km左右,最大高差88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