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加鱼毒引起的食物中毒该怎么办?

极地旅行网 2023-08-16 03:11 编辑:admin 219阅读

西加鱼毒一类毒素的统称,是由多种毒素组成。深海藻类分泌的毒素或活性物质被食草鱼蓄积,并在鱼体内受氧化酶的作用转化成毒性更强、极性更大的毒素。预防一般来说,内脏的毒素含量比鱼肉高得多,故尽量不要去吃热带鱼类的内脏。大多数热带鱼类尤其是肉食性的礁石鱼类的卵巢都有潜在的危险,故应除去而不要食用。 西加鱼毒是这一类毒素的统称,是由多种毒素组成的。自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分离出了西加鱼毒素(cTX)并确定为聚醚化合物后,又逐步鉴定了另外的鱼毒素即刺尾鱼毒素(MTx)和鹦嘴鱼毒素(sCTX),这是唯一的一种与赤潮没有关联的海洋风毒素。深海藻类分泌的毒素或活性物质被食草鱼蓄积,并在鱼体内受氧化酶的作用转化成毒性更强、极性更大的毒素。全球范围内每年至少有5万人感染西加鱼毒,由于潜在的和不可预测中毒暴发,以及中毒个体问症状差别,使得误诊相当普遍。 (1)来源与分布 通过对法属波利尼西亚甘比尔群岛鱼的食饵及肠内物分析发现,剧毒甘比甲藻(gambier’diSCtlstoxic~ts)是导致西加鱼中毒的起因生物。 研究的结果表明,此种毒藻在适宜的气候及理化条件下,可以形成“水华(bloom)”,通过食物链而使鱼类被毒化。迄今已发现,有400多种鱼类可被此毒藻所毒化,其中多数为底栖鱼类及珊瑚礁鱼类。经常引起中毒的食用鱼有:双棘石斑鱼(grouper)、梭鱼(barracuda)、绸(redsnapper)等。被毒化的鱼肝脏、卵巢及性腺的毒性大于肌肉,鱼肝的毒性为肌肉的50~100倍。 西加鱼毒对鱼类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故而可以在鱼体中积累。西加鱼毒在鱼体内分布并不均匀,积累最多的部分在肝脏,而肌肉及骨骼中含量相对较低。西加鱼毒中毒的案例多产生在温暖的热带海洋地区,范围在北纬35。至南纬34之间,随着水产品在世界范围的流通,西加鱼毒中毒的案例也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2)组成及毒性西加鱼毒是由多种毒素的成分组成,目前已发现的成分有:西加毒素(cigtJatoxin,CTx)、刺尾鱼毒素(maitotoxin,MTx)、鹦嘴鱼毒素(sacaritoxin,scTX)、皮群海葵毒素(Palytoxin,PTX)以及腹泻性贝毒(I)SP)及类神经性贝毒(NSP)的聚乙醚毒素等[。。151],现将西加毒素、刺尾鱼毒素、鹦嘴鱼毒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分述如下。 ①西加毒素(CTX) cTx是西加鱼毒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多聚醚,分子式为C6。H8。O,。,分子量为1112,其结构由13个相连接的醚环组成,醚环的原子数在5~9之间(见图4一13)。西加毒素无色,对热稳定,易氧化。能落于甲醇、乙醇、丙酮及异丙醇等极性有机溶剂之中。这种毒素有很高的毒性,用小白鼠进行腹腔注射试验表明,其半致死量(LD50)为O.45p.g。CTX经氧化代谢会产生一些衍生物,已鉴定出来的有cTX_1、CTX一2及CTX_3(gambiertoxin一3c)、GTX一4B(gambieI·toxin一4B)等。其中cTX_1被认为是最强烈的钠通道毒素,并是肉食性鱼体内西加鱼毒的主要成分,只要高出O.1p-g/kg,就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甚至致死。 ②刺尾鱼毒素(MTx) MTx是西加鱼毒中另一种主要成分,它是一种带极性的多聚化合物,有许多羟基及酯环,有两个硫酸酯基,缺侧链。可溶于水,也可溶于甲醇、乙醇,二甲亚砜等有机溶剂之中,但不溶于氯仿、丙酮及乙腈之中。它的氧化代谢衍生物已鉴定出来的有MTx一1、MTX一2、MTx一3等。用小鼠进行测定发现其毒性比西加毒素高出2倍左右。研究表明,刺尾鱼毒素毒性极强,是TTx(河豚毒素)的几十倍,LD50为1.7×10叫。mg/kg,对小白鼠的致死量仅为52ng/kg[52],是至今发现的分子量最大(Mw:3404)、毒性最强的天然产物[。引,食用安全标准为3.5肚g/100g鲜鱼[。引。 ③鹦嘴鱼毒素 鹦嘴鱼毒素是一种化学性质和色谱性质与西加毒素相似的脂溶性毒素,但极性并不相同,化学结构尚未完全确定。有毒的鹦嘴鱼(parrotfish)体内含有大量的这一类毒素,但这些鱼的食物中却未见有这类毒素。由于这种毒素与西加毒素经常会在肝及肠组织之中同时出现,因此曾被认为前者是后者的代谢产物。 (3)中毒症状 西加鱼中毒的临床症状因毒素成分和含量的不同而异,表现有神经、胃肠道和心血管症状。一般在食用有毒生物后10min~12h发病(少数在24h),主要症状为口唇麻木,温度感觉逆转,肌肉及关节痛,呕吐,腹泻,常伴有脉搏变慢,血压下降等循环系统障碍,严重者可出现供济失调,瞳孔散大和呼吸肌麻痹。神经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长者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不经治疗者其自然死亡率为17%~20%,经积极抢救死亡者不足1%,死因多为呼吸肌麻痹所致[。015川,典型特征是被称为“干冰的感觉(dry—ice sensation)”的热感颠倒,即当触摸热的东西会感觉凉,把手放入水中会有触电或摸干冰的感觉。尽管中毒者的死亡率较低,但它能诱导其他疾病,并且恢复期需要几个月。这类毒素的毒性是TTx的几十倍。尤其是MTx是至今发现的分子量最大、毒性最强的自然产物。 (4)致病机理 随着毒素检测技术的进步,西加鱼毒的各个成分逐渐被分离出来,并分别对其致毒机理也做了一些研究。 ①西加毒素 西加毒素能打开神经及肌肉细胞膜的Na+通道,增加膜对钠的通透性,引起神经膜的去极化。由于西加毒素是西加鱼毒中的主要成分,因此西加鱼毒经常被分类为是一种“Na+通道毒素”。此外,西加毒素还可以促进植物神经介质的释放和具有抗胆碱酯酶的作用。毒素会影响温度传感的机能,并使神经中枢对体温的调节点下降到较低的水平。 ②刺尾鱼毒素 刺尾鱼毒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层次,它能使Ca。+大量进入细胞内从而提高那些依赖钙进行调节的蛋白质激酶、肌醇磷酸跨膜信息通道及磷酸酯酶等的活性。Ca0+也激活磷酸酯A2从而引起花生四烯酸及前列腺素的大量分泌。刺尾鱼毒素也会引起心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使管腔封闭,从而引起心脏细胞的变性及坏死,但也有人认为:由于细胞内Ca。+的浓度提高,使细胞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到了抑制,因而引起细胞内ATP的耗竭而引起心肌细胞的破坏而死亡。这些组织病变是持久性的,修复缓慢且不完全。由于Ca。+的效应,在剂量较高时会延长心脏的收缩状态,使它滞留在收缩期,此外,Ca。+也可以对动脉施加收缩影响而产生高血压。在Ca0+的影响下,肾上腺会在短期内释放出皮质醇并造成淋巴组织的坏死,特别是与产生T细胞有关的淋巴组织、淋巴结及肠内的Payer氏板。此外还会使脾的体积减少,所有这些都会引起循环系统中淋巴细胞的减少,而被多形白细胞所代替。对于消化系统,刺角鱼毒素能刺激胃部而引起组织胺的释放,从而造成多处胃侵蚀及溃疡的症状。 (5)预防一般来说,内脏的毒素含量比鱼肉高得多,故尽量不要去吃热带鱼类的内脏。大多数热带鱼类尤其是肉食性的礁石鱼类的卵巢都有潜在的危险,故应除去而不要食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