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往往能超出你的想象

极地旅行网 2023-08-15 01:19 编辑:admin 131阅读

          一部电影,一本书,看完以后想要了解其中的人物,其中的事件,是否就是说明这里有非常吸引你的东西存在。《血战钢锯岭》老早就想看的电影,可是因为是战争题材,不喜爱暴力的我总是把它收藏在手机的最深处,想着哪一天得空了,能静下心了再去看看。可没想到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看完钢锯岭后,百度收索了很久,关于德斯蒙斯.多斯,关于冲绳岛的钢锯岭,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关于电影导演梅尔吉布森的想法。

      一开始我以为自己又看了一个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想着哪个编剧编了这样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到了结尾却发现,原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平凡人的传奇人生,一个有信仰的人把自己变成别人的信仰的人。在这里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战争。虽然《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二战题材无法超越,但我觉得《血战钢锯岭》二战中这样的平凡却更能引起共鸣。

        开头让我不明所以,父亲亲身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父亲性格大变脊局。母亲对父亲暴力的隐忍让人压抑。其实在真实生活中,德斯蒙斯的父亲母亲都是很平凡的木匠,兄弟姐妹也非常和睦。可能是电影为了让他看起来不平凡而加上的心里成长过程。和哥哥干架,结果一砖头把哥哥打伤,当时的他看着墙上的基督画,告诫信徒不可杀戮,心底涌起无限的后悔。有一次父亲再次对母亲出手,(现实是父亲和舅舅起冲突,母亲报警,父亲因为拿枪而被警察带走)他忍无可忍抢走父亲手里的枪,并把枪口对准了父亲的头,虽然没有开枪,但他觉得自己的动作已经把父亲杀死,从此他再也不碰枪。但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他对基督教的信仰,基督教第六诫是“不可杀戮”。

        长大后的他过着平凡人的生活,每天去船场上班,和母亲去教堂祈祷,虽然日本突袭珍珠港,战争的脚步已经来临,可在弗吉尼亚的乡下却没有一丝战争的气息。他依然在救了一个孩子以后,爱上了一个护士,(真实是他和妻子是在教堂认识的,后来妻子才护理毕业。)依然和恋人看着电影,吃着爆米花。当哥哥穿上去服兵役时,在餐桌上父亲激动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朋友面目全非的丧身在战争中,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时,实在是让人忍不住流泪。父亲的担心并不能挽留什么,哥哥还是大踏步的走了出去。他依然过着平静的生活,因为他的工作他可以不用服兵役,可他的心里却一点也不平静。就如他在纪录片里所说“我觉得这是一个荣誉,服务上帝和国家,”“我们为我们的宗教自由和(人身)自由而斗争。”

          1942年他离开了家进入了军队。在军队里,他因为信仰而不肯拿起枪,被贴上拒绝服兵役的标签,在军队里被取笑,被毒打,被排挤,甚至在军事法庭差点被送进监牢。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他仍然想要留在军队,只是不想杀人。他告诉他们,他不是兵役的反对者,而是一个“认真的合作者”。 他认为战争是有道理的,但杀人却是错误的。他愿意做一个医务兵,去救更多的人。最终他还是留在了军队当医务兵。虽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他很矫情,觉得在战场上,你就算不拿枪,敌人也不会放过你。后来在战争中他的确没有拿枪杀任何一个人,而是救了很多人。

        这两张图一张是真实的历史,上面站着的就是德斯蒙斯。在1944年3月,他与美国陆军太平洋第77师(自由女神师)一起离开美国,投入战场。1945年他们来到了日本冲绳岛,想要占领钢锯岭。可是日本人又是那么好玩弄的吗?看多了本土的手撕鬼子,都快忘了战争的残酷。我国的抗日神剧让我们的下一代以为日本就是很好欺负的。可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勇猛,日本人不怕死的精神。一波又一波的美军登上冲绳岛,一波又一波的战士活生生的上去钢锯岭,从钢锯岭下来的没有几个是完完整整的。钢锯岭高达350英尺(100米),悬崖绝壁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把美军隔离开来。德斯蒙斯和战友们一起参加了战斗,他一直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抢救伤员。身边的人一个的倒下了,子弹穿透了头骨,子弹射进了胸膛,炮弹炸飞了残亩碧肢,血肉横飞,惨不忍睹。他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寻找生命,用自己的信仰去拯救每一个生命。他不杀戮。他只救人。当费尽万难终于炸掉了敌人的碉迅野举堡时,我以为我看到了胜利的火光。当他们夜深人静时窝在战壕里谈心时,我以为战争就快结束。当太阳升起时,我看到了日本人像出巣的蜜蜂一样从地道里钻出来,我知道有又一场大战即将来临,还是一场必败之战。

      密密麻麻的日军蜂拥而至,他们边打边退,边打边求救援军。他的战友在他面前一个个倒下,他只得奋力营救。当海上的军舰开始作战时,他们已经溃不成军,退到了钢锯岭下。日军也在强烈的炮火轰炸下,伤亡惨重,已无暇顾及撤退的美军和受伤的美军。战争的残酷在不断的上演,尸体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残肢随意的挂在漆黑的树枝上,血肉混进了沙石泥土中,已分不清哪些是血肉,哪些是泥土,空气中都是肉类烧焦的味道,战场上灰蒙蒙的,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也分不清哪是敌人,哪是同伴。战争的残酷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震撼已变成一张网,想网住那穿梭的子弹和冒着火光的炮弹。不愿意看到战争,不愿意面对失去。德斯蒙斯却一直在残酷的战争中质问自己的信仰,最后还是坚持自己的信仰。

        当所有人都撤退后,他依然留在钢锯岭上,他在炮火中寻找自己的战友,寻找那微弱的生命之光。他用他独特的绳结(豪尔中士戏称胸罩绳结)把一个个伤员,送下钢锯岭。等待的士兵报告称:上面还有一个神经病在往下送伤员。一个两个三个……一次两次三次……他不停的跑不停的救。当军舰上的炮火不再攻击时,他准备离开,炮火中却传来呼救声,他停下脚步。又一次回到战场,从白天到黑夜,从日军的扫荡下逃生。手已经被绳索磨的血肉模糊,脚已经在连续奔跑中失去了力气。当他躺在夜空下,他暗暗祈祷:让我再救一个人,让我再救一个人。一个一个又一个,有时他看到受伤的日本人,只要还有生命,他都会去帮一手,他的信仰不允许他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可能因为他的主一直在看着他,他没有受伤,就算碰到日军也因为开枪是卡壳,而逃脱。在战场上他不知道自己救了多少人,最后折中75人,或许这一天他救的更多,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嘲笑他的,殴打他的,排挤他的都对他另眼相看,他就是他们的信仰。只要有他在,生命就可以得到延续,就不会在战争中被抛弃。信仰已经化为力量,化为勇气,化为心灵的安慰。第二天的战争,所有的战士等着他祈祷完再奔赴战场,这一次的战争为他的战斗生涯画上句号。日军伪投降,搞了个突然袭击,他为了救战友,用脚踢走了手雷,手雷爆炸,几十片弹片嵌入了他的腿,他被抬上了担架。其实有一段史料导演不敢再拍,怕被说成假的。(真实是就在德斯蒙德被手雷炸伤后,他的几名战友用担架将他抬出战场。不过,在担架上的德斯蒙德依然不老实,他看见一位受伤的战友,便滚下担架对他进行救治,此时一位日军狙击手一枪击中了他的左臂。)

      很羡慕他的信仰,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我们已经不明白什么叫做信仰,也不知道有什么值得我们信仰。在那些个有信仰的年代,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轻易改变信仰,他们从一个个平凡的角落里,走向自己的传奇人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