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些地区最容易发生地震?
环绕太平洋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带,在东边北起阿留申群岛,经阿拉斯加、北美西海岸,直到南美的智利;西边由阿留申群岛向西,经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此后分成两支,一支南下经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印尼,在伊里安岛与前一支会合后,继续南下,经所罗门群岛、斐济、汤加直至新西兰。这里处在太平洋板块的周边,地壳活动最强烈,密布着岛弧与海沟,地表高差悬殊,有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全球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因而也是海啸发生最多的地区。
地中海至中亚地震带,在西部由亚速尔群岛向西与大西洋海岭相连;东部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中国西南部、缅甸、向南至印尼,并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会合。这里发生的地震约占全球总数的15%左右。
二、频繁小地震之后会有大地震发生吗
频繁小地震之后不一定会有大地震,而大地震后一定会有频繁小地震。因为地震是地壳内部应力和压力的释放,在频繁小地震之后板块运动的应力和压力得以释放就不一定会产生大地震,而大地震后出现的频繁小地震都是余震。
小地震会不会引起大地震,要看情况。常见震群分为以下几类:
1、主震-余震型。这种情况,第一个地震最大,之后发生的一连串余震,都不会超过主震震级(一般至少低一级以上)。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也就是通常说的小地震不会引起大地震。
2、前震-主震-余震型。这种情况,小地震之后会有一次大的主震。不过并不常见,历史上的海城地震就是这种类型,因为有足够多的前震,被人们掌握了规律,海城地震被成功预报了出来。
3、双主震型。有两个差不大的主震,新疆曾经发生过这一类的地震。
4、孤立型。只有一次地震,前后均不发生地震。
三、地震一次后还会有大的地震吗?
当一个地震发生之后,发生更大地震的概率是比较低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更大的地震。但极少数的状况下,会存在着更大的地震。
地震以后会有余震,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次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的总称。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
四、菲律宾东部近⑸地震,该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菲律宾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有许多海沟海岛,围绕一个重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