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内亚湾暖流为什么有降温减湿作用?
因为有加那利寒流。其是流经北大西洋东部的一支寒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向南的一个分支。它在葡萄牙的外海处自北向南流动,经过加那利群岛附近,最后成为北赤道暖流的补偿流。 加那利寒流 洋流类型:补偿流 。
北大西洋暖流的南分支,经加那利群岛附近,最后成为大西洋北赤道洋流的补偿流。 加那利寒流对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使本干旱的地区更加干旱,形成大面积沙漠.
加那利寒流是从中纬度流向赤道,几内亚湾位于赤道附近,赤道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 全年高温。水温最低都是15摄氏度以上,所以属于暖流,位于几内亚湾沿岸,所以叫几内亚湾暖流
二、非洲地区有哪些
非洲的全称是阿非利加洲,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
非洲地区包括非洲大陆以及相关的岛屿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第猛缺拦四大岛马达加斯加岛。其他小一些的岛屿有东部的塞舌尔群岛、索科枝胡特拉岛和一些其他岛屿;东南部有科摩罗、毛里求斯、留尼旺和一些其他岛屿;西南部的有亚森欣、圣赫勒拿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 西部有维德角、比热戈斯群岛、比奥科和圣多美与普林西比岛西北部则有亚速群岛、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扮慧群岛。
所以你说的非洲地区应该就是这些。
额~
百度个非洲地图,可以一目了然了吧。
整个非洲地区,在世界地图上一目了然。
非洲北部有撒哈拉沙漠,主要是阿拉伯白人;东部烂孙是埃塞俄比亚高原饥碰链,其中最有名的是乞力马扎罗山和东非大裂谷;吵首西部临近大西洋,海洋有几内亚暖流;北部是南非。其中自撒哈拉沙漠以下主要是黑人居住,因此非洲又叫“黑人的故乡”。除此之外,非洲最大的岛屿是马达加斯加岛。
三、全球变暖会导致低温更低吗
不会,全球变暖会导致温度更高,
一方面,这是自然规律,地球的冷热和太阳活动有一定关系.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太阳活动的低潮,地球也就会特别冷,就象今年
另一方面,就具体情况来说,由于环境问题造成温室效应减缓洋流速度冬天越来越冷
另外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会变热,另一些地方、另一些时候却是变冷。温室效应并不意味着温度一直升高,在欧洲,全球变暖会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
11月底,欧洲各国遭受暴风雪和寒流袭击,从英国到波兰,从德国到希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温的影响。大雪造成交通混乱、电力中断、学校关闭,有人在严寒中冻死……
德国气候变化研究所的斯坦芬·拉姆斯道夫教授告诉记者,欧洲城市的冬季气温能普遍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9摄氏度—18摄氏度,这要归功于北大西洋暖流。而欧洲冬天越来越冷,也是由于大西洋洋流循环出了问题。
如今,科学家发现给欧洲冬季带来温暖的大西洋洋流流速正在减慢。11月30日,英国南安普敦国家海洋学中心科学家哈里·布莱登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2004年,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巴哈马群岛和加那利群岛间沿北纬25度进行取样调查,检测水的盐分和密度。并把检测数据与1957年、1981年、1992年和1998年的记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自1957年来,深海的冷水回流速度显著地下降了,尤其是自1992年以来下降速度更快,如今,北大西洋暖流的流速已经比50年前下降了31%。
全球变暖是罪魁祸首
大西洋洋流仔薯猛速度减慢意味着北大西洋和附近大陆块的温度下降。这就是欧洲冬季越来越冷的原因,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北大西洋暖流流速减慢的呢?
据英国气象办公室哈德利中心的科学家说,大西洋洋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导致的温室效应让流向大西洋的淡水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格陵兰岛的冰盖和北极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大量的淡水注入北大西洋。而水的下沉速度与含盐量和密度有关,盐分多密度大,水的下沉速度就快。淡水比含有盐分的海水要轻而且密度也低,即使是冷水也不会沉得太深,所以在北大西洋中融化的冰水下沉速度急剧下降,大量淡水积聚在洋面上,导致从大西洋环流中手斗分出的那股洋流缺乏向北运动的动力,速度减慢,甚至最终会停止。
据古代的气象记录显示,由于洋流速度减慢或者停止,北方的空气温度曾出现过在几十年里下降10度的现象,而过去的冰河期就是由于大西洋的环流系统不再运作而导致气候发生突然而急剧的变化。包括哈里·布莱登在内的科学家预测,如果洋流流速减慢的现象持续下去,英国冬天的温度将在未来10年里下降2度,而如果洋流完全停止的话,在未来20年里,北欧和西欧的平均气温可能会下降6度甚至10度,这是非常明显的变化,会让冬天变得异常寒冷。
科学家说,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温度一直升高,在欧洲,全球变暖会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也有科学家认为,目前地球正在接近太阳温度上升周期的结束阶段,全球变暖最终会使地球进入念桥下一个寒冷期。可以预料,如果全球变暖持续下去,欧洲的气温将会进一步下降,迎来严寒的冬季,温暖的西北欧地区的温度将会像现在的西伯利亚一样寒冷,而且这个过程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汉堡大学海洋学家奎德菲斯说,这一现象表明,“我们的确在改变气候,制定保护环境政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