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是一个法门,是一个帮你理解文章的手段。不能说对称是万能的,但对称就有如黑天里的一个手电筒,来帮你照亮眼前的黑暗,它的意义就在于此。明白了吗?好,现在我们再把这个发一下,大家把前几天学的重新温习一下:
一、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作文方面的四大问题?
二、是否理解了先登堂后入室的意思?
三、是否愿意对自己的孩子扶上马、送一程?
四、是否能感受到作文就是文字的游戏?
五、是否愿意结合孩子的实际,确定一个他能跳起来够得着的目标?
六、是否理解了模仿作文的作用?
七、是否理解在学习作文中僵化、固化、强化、优化的步骤?
八、是否理解了口说作文是一个“太好”的方法?
九、是否理解了“苹果”与“苹果的故事”之间的本质差别?
现在我们就正式进入话题。“对称”,最初来源于《笠翁对韵》里的 “对”。“笠翁”,这个词不用多讲,是作者的别号;“对”,就有了对称的意思;“韵”,就是押韵的意思。我们先来看几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当然,在《笠翁对韵》里还有更长的句子,大家可以找来看看。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出来,里面有对称的字、对称的句。在今后要出的书里面,讲了“四个对称”:一个是对称词,一个是对称句,一个是对称块,一个是对称段。
为什么我们要跟小朋友,或者说对于刚刚“登堂”的人来讲“对称”,而不是讲复杂的修辞呢?大道至简,去繁就简,只有这个目的。换句话来说,我们要去讲孩子能听得懂、能感受到的东西。我们从《笠翁对韵》再展开去看,《声律启蒙》、《千字文》、《幼学琼林》、《三字经》、《弟子规》,无一不是对称的表达。也就是说,《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字文》、《幼学琼林》、《三字经》、《弟子规》等等,这些都相当于过去的小学课本。这些书里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称,适合孩子认知的特点。
那么,有什么方式或理由,来说明“对称”是一个简单的法门呢?我们先从字来谈起。黑与白,是不是对称?黑与红、青与蓝、天涯与海角、张冠与李戴、白云与青天、行云与流水…这些是不是对称呢?
认识到了对称的字, 扩而大之, 我们又认识到了对称的词。那么,它们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可以跟孩子说,这个就起着一个“文字游戏”的作用,就可以用它来凑数。怎么讲呢?比如,我们会这样写:无论你在天涯在海角,我都会思念你。我们是不是可以为了加强语气,这样写:不管你在天涯,还是在海角,我都会思念你。我们也可以这样玩文字游戏:假如你在天涯,我会思念你;假如你去了海角,我也同样思念你。同样,我们也可以把“思念”换一下:你在天涯我会思念你,你在海角我会牵挂你。再比如,我们说“天气”,今天秋高气爽。我们扩而大之,是不是可以这样写:今天,秋云正高,秋风正爽。这样的表达,一是丰满,二是增加了文章的节奏。
对称字,对称词,这个很好理解,那么对称的段呢?对称的块呢?理解起来也简单。比如,我们把一个段叫A,另一个段叫B,把A与B看成是一个字,是不是就有了对称呢?比如我们说一篇题为《感激》的作文,在内容里面,有一段叫“第一件感激的事”,还有一段叫“第二件感激的事”,这样是不是就对称了呢?
好,我们再问:黑与白是不是对称?从字上来看是对称的,那么我们怎么去理解段或是块的对称呢?比如,写《我的妈妈》这样的题目,我们是不是可以一开始在A里面写“妈妈的缺点”,在B里面再写“妈妈的优点”?A是黑,B是白,这样是不是对称了呢?
明白了这个,我们再来大段地看一下《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qīng)。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个写的是阴雨天,不好的心情——A;另一个写的是晴天,喜洋洋的心情——B,这是不是对称的呢?好,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家的感性认识,我们来看鲁迅的《三味书屋》: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3、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大家是不是看到了对称的词、对称的句、对称的块呢?因为这是一个整的自然段,所以我们就把一个自然段里的几个相对独立的句子看成“块”。讲到这里,你有没有恍然大悟呢?
看到这个思维导图,是不是更清楚一些呢?先作个简单的分析。我们来看第一块,不必说……也不必说……这是第一对称块;两个“不必说”,又组成了两个小块。第一句话: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是四种植物——是不是对称?第二句话:鸣蝉、黄蜂、叫天子,是三个小虫子——是不是对称?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块,第二块说的是泥墙根一带。“这一带”又分了两小块。第一小块:油蛉、蟋蟀、蜈蚣、还有斑蝥,四个小虫子——是不是对称?第二小块:何首乌藤和木莲藤,两种植物——是不是对称?我们再整体来看这三块,刚才我们讲过,如果不能理解,就把一个块或是一个段,看成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字。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简化一下:第一自然段名字叫“粗写的百草园”,第二个自然段名字叫“细写的百草园”,第三个自然段名字叫“略写的百草园”。粗写的、细写的、略写的,这是不是对称?所以我们说,看结构不要从字数上去看,不要去看表面的现象,而要看到内在的实质。
我们平时写一个东西、写一件事,不是也会“粗写”、“细写”与“略写”吗?但“粗写”是一个粗粗的观察;“细写”是一个细细的观察;“略写”是一个小小的补充,是观察之后的观察,是看过一眼之后再回望的那一眼。这样写,是不是就丰满了呢?我们试想,如果省掉其中的一块,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同样的,我们看一个人,是不是总是先看到一个人的大模样,然后再看到一个人的脸,由此来评价这个人是帅还是靓?最后,还会注意一些小小的细节,比如是不是口红没涂好,是不是领带没系到位,是不是男人的裤子下面的纽扣或拉链没拉好?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会意地笑了呢?如果你笑了,说明我们有了默契,今天讲的内容你也就意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