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领地?

88 2024-01-03 00:34

一、中国南极领地?

中国南极考察站不是中国领土,根据《南极条约》既不否认也不承认缔约国对南极地区的领土主权要求,中国是缔约国之一。虽然《南极条约》冻结了南极洲主权归属问题,但南极大陆上的永久性基地不断增多,各国所占土地日趋固定,甚至形成了一种类似“势力范围”的局面。

二、中国南极历史?

1980年初,中国派董兆乾、张青松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至1984年,先后派出40名科学工作者分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国的南极站参加度夏和越冬考察,并参加1981年1~3月首次国际南大洋生物系统和资源考察等国际考察活动。

1984~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派出由南大洋考察队、南极洲考察队、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调查船和J121号打捞救生船所组成的南极考察编队,共有591人参加考察,以陈德鸿为总指挥,进行考察活动,航程 26433.7海里,历时142天。向阳红10号曾进入南极圈内的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考察,有36人登上雷克鲁斯角;南大洋考察队进行了磷虾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多学科调查;南极洲考察队进行了生物、地质、地貌、高层大气物理、地震、气象、测绘和海洋科学等领域的考察。

1985年2月20日,首次在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为常年(越冬)站,站址在南纬62°12′59″,西经58°57′52″处。

1989年2月26日,在东南极大陆普里兹湾边的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其坐标为南纬69°22′24″、东经76° 22′40″。到1992年中国已先后开展了9次南极科学考察。此后基本上每年一次。

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建立了中国南极昆仑站,其坐标为南纬80°25'01"、东经77°06'58",这也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2020年,首次有民间私人科考团队自行参与南极科考。

三、如何看待南极磷虾即将登上中国餐桌?

这玩意储量极大,至少每年数亿吨。大部分是被野生动物吃掉的。人类捕捞的只是九牛一毛。

南极磷虾它个头太小,甲壳含氟高,没法冰鲜,所以就注定了很难成为人餐桌上的食物。未来恐怕也只能作为动物饲料来用。

四、中国对南极的贡献?

中国人从能在南极生存、能在站区附近观测采样,逐渐成为有能力到自己感兴趣、具有科研价值的区域活动

南极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气候最独特、空间最神秘的一片净土,也是科学观测数据最匮乏的地区。这种“最匮乏”不仅体现在科考站空间分布零散,还体现在人类观测的时间很短。作为一项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为了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我国多年来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零的突破。时间倒回1985年2月20日10时整,西南极乔治王岛,我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的落成典礼在欢呼声中举行。首次南极科考队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提前完成了长城站主体工程,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南极速度”。

质的飞跃。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中山站1989年在东南极顺利落成,成为观测研究南极冰盖、冰架、高空大气物理、南极大陆地质、南大洋的理想之地;昆仑站2009年落成,它地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汇聚了冰芯科学、天文学、冰下地质地球物理、大气科学等学科的前沿领域;泰山站2014年落成,是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重要的中转站点;罗斯海新站,位于东西南极的交界处,正在积极推进建站前期准备工作,未来将是研究南极岩石圈、冰冻圈的绝佳位置……依托科考站,我国南极考察获得综合保障支撑,考察活动范围和领域持续拓展。

建站,仅仅是我国南极科考能力提升的缩影。时至今日,我国已初步建成了涵盖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极考察保障平台。

拿船基建设来说,除了大名鼎鼎的“雪龙”号破冰船,我国还统筹安排“向阳红1号”“海洋六号”等远洋科考船协同作业。2016年12月20日,我国新一代极地破冰船“雪龙2”号在江南造船集团切割车间完成了第一块钢材点火切割。根据建造计划,新船将于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考察船家族将再添“新丁”。

空基建设也不容忽视。随着我国首架固定翼飞机“雪鹰601”2015年投入使用,极地考察在航空平台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作为空中飞行的“实验室”,“雪鹰601”安装了大气采样、激光雷达、航空重力、航空磁力、穿透雷达等设备,具有进行大气科学、高空物理、冰盖动力、冰下地质等多项科学观测的能力。

在海陆空立体科考平台的支撑下,众多南极科研前沿项目取得可喜进展。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到2016年,南极科研项目总投入3.1亿元,是1985年到2000年的18倍。其中,我国在横穿南极雪冰环境研究、格罗夫山古气候环境研究、南极陨石回收与研究、东南极冰盖起源与初期过程研究、冰穹A的天文观测与研究等领域,均获得国际一流科学成果。总体看,我国初步建立了一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基本稳定的科研队伍,对南极地区的总体认识在迅速加深。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我国已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通过与有关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我国在极地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1985年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自开展南极活动以来,我国几乎参与了所有南极和南大洋观测研究大型国际计划,同时也派出人员参与其他国家的南极考察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合作成效

五、中国是南极还是北极?

中国在北半球、东半球,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纬度是53°N。按照距离算,中国最北端离地理北极点的距离大约只有不到5000公里。而按照中国最南端算,离地理南极点的距离超过1万公里。

一省两极,中国的北极,也在黑龙江省内,那就是黑龙江的漠河!要论漠河的魅力,那一定是在冬天!蜿蜒曲折的阿尔木江,如同沉睡中的蛟龙,盘踞其中!守护着这一片最北的疆土。

六、中国南极科考站标志?

中国南极科考站是提供中国科学家及科研团体或组织对南极开展了多项学科考察研究、多项重大科学研究的科学实验基地,其最早科考站长城站于1985年2月20日建设完工。 中国南极科考站包括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和中国南极泰山站。以及在恩克斯堡岛在建的第五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

七、中国南极未解之谜?

1986年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建立南极长城站时 ,在岸边发现一艏二战德国潜艇浮出水面,科考队员们一脸震惊,二战已经结束40多年,怎么会有二战德国潜艇。当时据目击者报告:潜艇浮出水面也发觉了科考队员们,一分钟后再次潜入水下。这次事件也成为中国南极科考队一个永远未解之谜

八、南极靠近中国哪个城市?

海南省的三沙市!

三沙市(Sansha ),是中国海南省三个地级市之一,位于南中国海,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陆地面积13平方千米,人口约1000人,政府驻地位于西沙永兴岛。该市是在2012年时伴随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的撤销而同时建立的新行政区,三沙市正式成立。三沙市是中国位置最南、面积最大(包括海域面积),是全国继浙江舟山市之后第二个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三沙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60名,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三沙市气候特点是地处热带长夏无冬,伴随季风干湿季明显,还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以及巨大的石油及天然气储量。

九、中国到南极多远?

中国在上个世纪分别在南极建立了中山站和长城站,其中中山站距离中国首都北京的距离约有12000公里。长城站相对更远,距离首都北京的距离越有17000公里。因为中国在北半球南极在南半球,每次航行以我国最先进的雪龙号极地破冰船也要行驶三个多月。

十、中国南极领土的来历?

南极属于全人类,不存在某国领土。

1980年初,中国派董兆乾、张青松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至1984年,先后派出40名科学工作者分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国的南极站参加度夏和越冬考察,并参加1981年1~3月首次国际南大洋生物系统和资源考察等国际考察活动。

1984~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派出由南大洋考察队、南极洲考察队、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调查船和J121号打捞救生船所组成的南极考察编队,共有591人参加考察,以陈德鸿为总指挥,进行考察活动,航程 26433.7海里,历时142天。向阳红10号曾进入南极圈内的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考察,有36人登上雷克鲁斯角;南大洋考察队进行了磷虾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多学科调查;南极洲考察队进行了生物、地质、地貌、高层大气物理、地震、气象、测绘和海洋科学等领域的考察。

1985年2月20日,首次在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为常年(越冬)站,站址在南纬62°12′59″,西经58°57′52″处。

1989年2月26日,在东南极大陆普里兹湾边的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其坐标为南纬69°22′24″、东经76° 22′40″。到1992年中国已先后开展了9次南极科学考察。此后基本上每年一次。

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建立了中国南极昆仑站,其坐标为南纬80°25'01"、东经77°06'58",这也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2020年,首次有民间私人科考团队自行参与南极科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