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与"尧舜禹"相差多少年?

极地旅行网 2023-04-03 15:52 编辑:admin 140阅读

一、"黄帝"与"尧舜禹"相差多少年?

黄帝: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衣冠冢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县),所以中国自古有“拜祖到新郑,祭祖到黄陵”之说。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传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名号轩辕(天鼋)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中最精彩的就要数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了。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尧: 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

相传尧父为帝 ,母为陈锋氏女。帝乃黄帝曾孙,在位70年,“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卒后由尧之异母兄挚继位。挚在位9年,为政不善,而禅让于尧。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但《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市,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

在传说中,禹的家世比较显赫,“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既是贵胄,其家又世为大臣。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登用,帝舜时被放逐。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

从上面可以看出,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裔,

1、尧是黄帝的玄孙;

2、根据黃帝世系:黃帝—昌意—顓頊—虞幕—窮蟬—敬康—句望—矯牛—瞽叟—虞舜,舜是黄帝第九代玄孙;

3、禹是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

说到时间关系列表,很惭愧,目前夏商周断代工程也只是将中国历史又向前推进到公元前2070年。确定的方式:

依靠两条途径来建立了三代年代学系统,

一是对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其中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

二是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并作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碳-14测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还没达到预想的结果。

在夏商周之前,所需的资料更难得到,更难确定。

套用《指环王I》的开场白:

历史成为了传说,传说又成为了神话,五千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已无人得知我们祖先的确切历史。

关于黄帝以及尧`舜`禹,历史学家主要根据先秦的文献(主要是诸子百家),得到零星片语的信息。

而最早系统的记述那方面历史的是史圣司马迁,在他的恢弘巨篇《史记》中,记述了黄帝以及尧`舜`禹之间的历史,但记述的也不多。主要是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二、历史中的东夷具体指哪一族?

1 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有淮夷、莱夷、鸟夷  东夷、岛夷、湡夷等。分布在今安徽省,山东省,江苏省一带。

2 东夷在明朝时也指我国东方日本、朝鲜等国家

3 “夷”字后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三、东夷,西狄,南蛮分别是指什么人

先秦的东夷,即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及泰山以东以南的东夷各部落与方国,到战国晚叶都已经华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秦汉以后的东夷,主要是指先秦的东北夷,又将倭人列于其中,是泛指东方的民族和国家.

文献记载中,蛮常指南方民族,如三苗、楚、濮、群蛮、巴等,但不专指南方,南蛮的总称,大概出现于战国。《孟子·滕文公上》称楚人许行为“南蛮鴃舌之人”,是说南蛮讲话如鴃鸟(八哥)那样舌头不好使;南蛮是对今伏牛山脉以南汉水流域、淮河中上游、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至云贵高原各个民族的统称,其中族系复杂:长江中游有三苗、楚、群蛮;长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长江中上游有濮与巴蜀;云贵高原西南夷的先民大概也不止一个族系。

至于“西戎”,在西周到战国,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汉以后,整个中国古代,狭义即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

狄的本义,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断定,是由“远”与“剔除”的含义,“后乃引申之为驱除之于远方之义”。此外,狄还有强悍有力,行动疾快等含义。《尔雅·释兽》说:“麋、绝有力,狄”,邢昺《疏》:“绝异壮大有力者,狄。”《礼记·乐记》说:“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郑玄《注》:“狄、涤,往来疾貌也。”春秋初,在秦、晋、郑、卫、邢等国以北,即今陕北及山西、河北两省的中部与北部,有许多强悍有力的部落,是对中原诸夏的威胁,但当时仍与西戎及伊洛地区之戎统一称为戎,只在方位上称为北戎。至春秋中叶,出现了称上述地区各部落为狄的记载,因其在北,称为北狄。在狄的族称出现以后差不多100年间,又出现了赤狄、白狄、长狄等许多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