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烛:《圣经》中“最后的晚餐”厨师是谁

296 2023-11-03 13:44

一、洪烛:《圣经》中“最后的晚餐”厨师是谁

最后的晚餐

洪烛

不论在东方抑或西方,饮食都是一种文化。譬如《圣经》中出现的“最后的晚餐”,使饮食成为离宗教最近的事物。只是耶稣的菜谱,早已经失传了。我们更打听不到他的厨师是谁,那是属于十二使徒之外的隐形的使徒,是缺席的在场者。真有本事啊,烹饪出了人类文明史上最著名的一道宴席。

事隔多年之后,文艺复兴时期,又有位意大利的“大厨师”把这桌冷却的菜肴重新烩制了一番。他并未添油加醋。却采用了最新的调味品:油画颜料(据说里面掺有蛋清)。他的名字叫达?芬奇。这幅供奉于米兰的圣马利亚?德拉?格拉齐耶隐修院的油画,是无价之宝。五百年又过去了,一拨接一拨远道而来的拜访者,在先贤的剩菜残羹间感叹不已。

十二位使徒,围绕耶稣而坐,表情各异。当耶稣说他们中间有个叛徒时,有的人吃惊得抓不牢刀叉。犹大就是因为这顿饭而臭名昭著的。他掩饰不住尴尬的神情,像是被鱼刺卡住了喉咙。

说是晚餐,却散发着淡淡的血腥味。没有觥杯交忽,只有阴云笼罩。

这仿佛是一个不祥的预言,把饮食跟阴谋结合在一起。类似的情况在中国也发生过。譬如鸿门宴。譬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

只可惜中国似乎很少有达?芬奇那样直面人性善恶斗争的大手笔。

最后的晚餐,并不是最后。这桌宴席举办了几千年,还未散去。相反,它已在更多的人群中流行。阴谋的细菌,最容易滋长在伪善的饭桌上。

中国古老的圣贤们爱吃什么?

孔子堪称是第一位美食家,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他开办私塾,徒子徒孙们缴纳的学费是一捆捆的干肉,可以悬挂在房梁上储存。难怪形容美妙的音乐,要说“三月不知肉味”,要说余音绕梁呢。孔子爱吃的干肉,是否类似于后来的火腿或腊肉什么的?他若活着的话,想拜其为师也很容易,扛一根金华火腿去准可以。

孟子的口号则是“口之于味有同嗜也”,说得挺有人情味的。孟子爱吃鱼,更爱吃熊掌,我们早就知道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态度何其坚决!在他心目中,鱼相当于“生”,熊掌相当于“义”,舍生而取义,自然理直气壮。

这两位儒家的祖师父,似乎都不愿掩饰自己的馋,谈哲学之余,也追求美食,这是他们身上最率真的地方。

孔子的学生中,出过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出过子路,但毕竟没出过犹大之类的叛徒。他是幸运的。

二、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秘密是什么?

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在解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时,说耶稣与信徒玛丽·玛格德琳结婚并育有一子,他们的后代延续至今。这引起基督世界的震惊,也将让这幅名画增添了许多未解之谜。

此书还调用了2个其它的流行说法,但都被艺术史家打了折扣。此书提到在《最后的晚餐》中,是玛丽·玛格德琳而不是信徒约翰坐在耶稣的右边,而且还有一只无形的手握着一把刀。多年来,业余理论家和艺术史家一直在想《最后的晚餐》是否蕴含有隐藏的肖像。最新的推测如此令人激动地出来了结果,以至于几家以达芬奇为重点的网站流量势不可挡,几近瘫痪。

信息技术专家斯拉维萨·派西对达芬奇的肖像画情有独钟,通过在原作上覆盖一层有镜面效果的半透明油漆,产生了一种令人好奇的视觉效果:在餐桌的两头出现了二位酷似圣堂武士的肖像,且还有一人抱着一个婴儿,站在耶稣的左边。

派西还指出在耶稣前面还出现了先前没有看到过的葡萄酒酒杯。派西表示《最后的晚餐》可能是首场圣餐的描述,当时耶稣把面包和葡萄酒分给他的信徒,以代表他的身体和血液。派西没有表明他认出的这个婴儿是谁,但许多业余学者表示这是耶稣与信徒玛丽·玛格德琳的孩子。

对于这些表面隐藏着的肖像的意思,派西没有任何注释,虽然他认为这是达芬奇喜爱数学的结果。众所周知,达芬奇还擅长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的书写方式,即所谓的“倒写”。派西的推测可能与达芬奇习惯倒写有关,而这些推测却引发了一些问题,一位达芬奇学者表示,原作已经随着年代的久远已经老化了,不再逼真和鲜嫩,大不如达芬奇首次展示它的模样了。

派西合成的《最后的晚餐》被歪曲和弄模糊了,而原作现有的老化状况让问题更加严重化。尽管如此,派西的合成画像是展现了一些东西和人物。在我们剖析有关《最后的晚餐》的一些推测之前,先来调查一下此画的历史和主题。

达芬奇是在1494年至1498年完成此画的创作。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址――圣玛丽亚感恩教堂和多明各会修道院里的一幅壁画。此画描绘了有名的圣经场景――最后的晚餐,当时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前不久,他与他的信徒们共进晚餐,因为他预知有一个信徒会出卖他。《最后的晚餐》确实展现了耶稣发表声明时的一幕。

三、蜗居里那个老外马克讲过在外国文化里吃晚饭和吃早饭的区别。区别是什么?

早饭吃好,吃饱!晚饭吃少!国人给颠倒了!

四、请问达芬奇的世界名画最后一次晚餐讲的是什么是什么什么是

作品故事背景是:

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 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耶稣说出这句话后,十三人表情各异,有的平静,有的气愤,有的惊诧、有的害怕。。。。。达.芬奇通过对大家表情、动作的简洁细致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绪。每次当我们欣赏它时,都会从门徒的感情与性格中获得新的含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